吴昌顺
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指导下,组织来自全国九省市的17位校长于2000年10月29日至11月10日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考察中学教育。
在此期间,我们学习考察了澳大利亚四所中学和一所培训学院、新西兰的两所中学,并与教育部官员座谈,对两国的基础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基础教育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源于社会制度大体相同,且有基本相似的国情:地广人稀,原住居民占少数,基本上都是移民国家,经济都较为发达,其中,澳大利亚更好一些;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新西兰可能更高一些,他们的教育经费占GDP的8%以上,居发达国家前列,是我们国家的两倍半以上。
一、办学形式多样化,注重向国际开放。
澳大利亚实行的是12年基础教育,新西兰实行的是13年基础教育(5岁入学,6年小学>2年初中15年高中)。一学年4个学期,每学期10周,春、秋、冬假期各2周,夏季假期6周,新学年自2月初开始。每天6节课,每课时50分钟。
办学形式有6~7种之多:
1.州立学校,属于公办,一般兼收男女生,不收费,面向多数;
2.教会学校,属于民办,一般分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有犹太教、天主教、穆斯林办的,收费不等,教师工资仍由州政府支出;
3.私立学校,由私人承办,收费较高,一般60%经费由家长负担,40%经费仍由政府负担;
4.寄宿学校单立,全部寄宿;
5.家庭学校,父母通过资格审定有能力教育子女,可以让孩子不上学,由家长负贵教育(这一点符合教育个别化趋势,在美国已有150万青少年在家上学);
6.函授学校,针对特殊情况不能到学校上学者,如偏远海岛上的学龄孩子。
有的地方如新西兰还有专门为少数民族土著毛利人办的学校。
两国的国际学校相当多,如我们访问的墨尔本PLC女子中学仅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就有30名;有80年历史的奥克兰阿尔波特公立中学1450名学生来自62个国家(中国学生45人)。我们参观的墨尔本La Tyobe University学院就是一所面向国际招生的培训部,男女合校,私立性质:由语言中心和基础课程中心组成,对象大多是国外17岁以上的高中生,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现正拟开设高中预科班。
作为移民国家,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化的特征,可喜的是两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鼓励学生在主攻英语文化之外,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学校内不同种族肤色、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学生,共同作为“地球村”的村民,融洽地在一起学习生活,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体会到什么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
二、基础教育社会化,关注学生快乐成长。
对于基础教育,两国政府教育部只负责宏观管理,制定一些相关的法令政策,提供咨询顾问,并成立一个教育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督导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一般是成立一个基金会,下设董事会(由9人组成,5个社区代表是主体,其余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工作人员代表和校长各1名),校长由董事会任命,董事会根据国家教育指南行动,校长接受董事会指令聘任教师、管理学校。关键的一条,投票选举董事会成员者必须是学生家长.
家长关心的主要不是学校的升学率,而是孩子在学校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学习生活是否快乐。学校选择学生的标准主要不是学生的智力水平,而是“性向”。例如,我们访问的于1831年成立的悉尼英皇学校,是一所私立教会男校,也是最传统最老最大的名校,具有300公顷土地,学生仅有1100多人(住宿400人),教师100人左右,一年学费1.2万澳币。当我们询问如何选择学生时,负责人回答:主要不看“IQ”,不看钱,而是通过听力测试、口头表达、写作面试、和家长对话来考察,选择“快乐的孩子”。这一点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使我们想到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是依靠他的才干,更重要的是往往依赖性格的伟大。”新西兰的8年基础教育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教材,学生没有课本,全在图书馆借阅所需的学习资料。“玩”就是他们的一门主修“课程”,只要快乐就好。
他们的家长会的开法与我们不同,一年两次,但一周前家长要填表与教师约定时间,教师要与每位家长个别面谈巧分钟,交换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与方法改进。一位惠灵顿小学生的华裔家长告诉我们,他的孩子数学才能比较突出,学校专门请资深教师为其进行个别辅导,一切费用由学校负担,让孩子发挥聪明才智,高高兴興地成长。
总之,我们所访问的学校给人一个共同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学生学习好坏教师一视同仁。教不懂,教师要向学生道歉,“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十分突出。
三、教学内容综合化,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澳、新两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课程的综合化、生活化,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方式上特别注重自主管理、自主教育。
中小学教学重点不在学习多少文化知识上,评价学生不在其掌握知识的多少上,而着重在教会学生主动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知识、收集信息、学会方法上,课堂的时空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我们所到之处经常看到中小学生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名胜、科技园地参观学习。上什么课?可能既有数学、生物,又有物理、化学,还有人文、地理。各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五花八门,各校还可以相互交换学生选修,如澳大利亚季朗的圣约瑟男子中学也开设烹调课,可以有女子中学的学生来选修,他们的学生也可以到附近的女了中学去旁听一些自己喜欢的课程。悉尼皇家学校开办的各种学生俱乐部就有50个之多。学生作业自主性较强,新西兰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可以让学生自选一个题目或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比如以“鸟”为题,自提5个问题回答:“鸟为什么会飞?”“鸟嘴为什么大多是尖的?”“鸟的家是什么样的?”……澳洲中学经常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自已设计一个项目并且亲手制作,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才能。
澳、新两国中小学校普遍重视体育,运动场地既大且多,大小球类活动齐全,特别是英式橄榄球、网球、棒球更为活跃;游泳、赛艇运动比较发达。中学将军训列为必修课,一般一学期有10次。值得一提的是,初中军训课的教官和评判是由高中学生担任的。艺术教育和文艺活动也是他们的强项口
学生定期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口由学校和社区共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募捐义卖活动,模拟送货的商业推销……他们强调通过实践的亲身感受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极少空洞的说教,我们也认为这才是最生动最有成效的生存教育、诚实教育、能力教育、激励教育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
四、毕业出路宽广,体现终身教育思想。
澳、新两国由于和我们的国情不同,教育观念有所差别,所以他们的高级中学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标准。即使澳大利亚最好的名校也只有80%左右的学生升入高等院校,其余2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新西兰的高中毕业生由15年前的4%升学,到现在平均也只有25%的人直接上大学。但两国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健全,这方面可能比我们早走了一步。
两国都没有高校统一考试,近年才设有高中会考。一年举行3~4次,学生自选科目,一次成绩不理想,可以再考,不准备上大学的也可以不参加会考,参加者成绩视为个人鉴定,作为谋职的参考。初中以下公立学校男女生合校为主,基本没有考试,没有留级制度,甚至往往一个班上(30人左右)成绩相差悬殊,也照样升级。新西兰规定5岁生日第二天开始上学,意即可能每天都有新同学来到班上。教室大都不设黑板,因为不可能有统一进度,可以这样说,每个班都和中国的“复式班”一样。高中学校私立的较多,男女分校,也有普通高中〔一般称文法学校)和工职、商职之分,但毕业后同样可以自愿选择升入高等院校。
我们访问的澳大利亚欧亚管理学院是一所民办性质的、针对欧洲、亚洲生源的商科学院,其主要教学形式是职业培训和远程函授教育,其教学设施主要借助附近两所大学,以达到节约经费、资源共享的目的口这类学校相当多,因而中学毕业的学生学习机会很多。社会、家长认为没有必要高中毕业一定要直接上大学,反而鼓励中学毕业先工作,然后根據需要和特长再定向上大学。因为有了几年纳税记录,便容易享受到学生津贴或学生贷款。一般高校实行“宽进严出”政策,即大学容易申请,不易毕业,例如有名的奥克兰大学,2.6万名学生,毕业率在64%左右,淘汰率约占三分之一。
对比我国的基础教育,双方各有优势,各有欠缺。我们的任务是:一方面虚心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汲取精华,结合国情加以消化,以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信心,在基础教育上我们并不落后,不能动辄自我否定,把优良传统弃之不顾,而去拾人牙慧。例如他们在一些教育教学思想方面尚停留在杜威“儿童中心论”的水平上,就不能令人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