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莎
1995年8月,徐爱慧刚调到大连市第65中学,就被安排教初三某班的数学课。她很清楚中途接班的压力很大:一是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二是一年就要见成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爱慧一向不惧怕困难,她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接班后的一次单元考试中,全班67人中,有11人成绩优秀,37人成绩不及格,平均分只有58.3分。不及格的学生当中,竟然还有得3分,5分的!面對如此尴尬的局面,徐爱慧不急不躁,她冷静地分析原因后,决定有的放矢地采取若干项积极有效的措施;1.分层次因材施教;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给学习困难学生系统辅导,降低难度,放慢速度,以新带旧,滚动前进。
很快,班里有了明显变化,学生们爱学习了,每个人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这些,徐爱慧极少睡上踏实觉,吃上安心饭,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她生活的弦绷得紧紧的。虽然她工作得十分辛苦,但“永不放弃”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她,使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唐娜,小时候曾从二楼摔下来,成绩一直不好,大家都原谅她,说她摔坏了脑子,而她自己也有了借口,考了3分、5分也不上火。徐爱慧一边帮她端正学习态度,一边帮她补课,连小学的知识都要给她讲解。只要唐娜有时间,徐老师就给她辅导,唐娜稍有进步,徐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就这样,毕业考试时,唐娜考出了72分!
还有一个女生又骄气又马虎,因徐爱慧对她个别辅导时耽误她玩儿了,她气得不跟徐老师讲话。徐爱慧并不介意,仍旧继续帮助她。当得知自己升学考试取得了高分时,那个女生流泪了。
不知送走了多少个忙忙碌碌的日子,放弃了多少次和亲朋团聚的机会。在最后的升学考试中,徐爱慧的班及格率达到了97%,优秀率达到了30%!这令人羡慕的成绩,一时间成了校园内争相传颂的佳话。
1996年,徐爱慧担任了初一某班的班主任。针对有些独生子女存在的自私、蛮横、虚荣、懒惰等毛病,徐爱慧倾注全部心血给他们“修枝打杈”。她在班里开展了德育系列活动,狠抓了6个字:明理,漱情,导行。
明理,就是懂得父母生养自己的不易,明白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个道理。激情,就是回忆父毋为自己做的好事,学习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热情。导行,给学生布置特殊的作业:每月给父母打两次洗脚水、洗两次脚;每周准备一次早餐,刷洗两次碗筷;袜子、内衣自己洗涤,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日后,全班同学交流体会时,有个男生说;“我那天给我妈洗脚,她感动得哭了,因为从来都是她伺候我。我今后要更多地为父母做事。”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们懂事许多,很多同学都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欧阳苏同学,原来思想懒散,不爱学习,总跟坏孩子混在一起,现在变好了。他妈妈来到学校,拉着徐老师的手说:“老师,您真了不起,帮了我们家的大忙。以前为了孩子,我们夫妻俩都快叫他气死了。现在,不仅他的袜子能自己洗,还帮我们洗衣服,也知道学习了。要不是老师您,这孩子真就完了。”在后来升高中的考试中,欧阳苏顺利地考取了大连市的一所重点中学。
能做徐爱慧的学生是幸福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徐老师经常给学生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每人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天坚待长跑千米以上;经常地给学生召开辩论会、主题班会、音乐会;师生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踏春,一起搞社会调查;经常召开全班性的“家庭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融洽班级感情。
日久天长,长跑锻炼了学生们的毅力,日记端正了学生们的心态,“家庭生活会”树立了班集体的正气。徐爱慧坚信: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无法转变的学生。
35岁的徐爱慧没有让学生和家长们失望,没有让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失望,她的学生们一个个茁壮地成长着。她所带的班,多次被评为大连市优秀班集体,在市级各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超过了全班人数的一半,其中有40多人次获得了全国数学竞赛奖。其间,她的学生还多次在国家及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受到普遍好评。
年轻的班主任徐爱慧,以自己祟高的师德,谱写了一曲奉献者的颂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她让孩子们懂得了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们勇敢地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