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市教育的数字传真

2001-04-29 06:18农涛胡久红钟伟
人民教育 2001年4期
关键词:教委电脑工程

农涛 胡久红 钟伟

当“校校通”三个字还只是作为一个目标出现在多数地方的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中时,安徽合肥市西市区却已于2000年6月就成为了现实。

是有经济优势?

1999年安徽省人均GDP落后于其他21个省。

或是有地域优势?

西市区方圆38.3平方千米,人口32万,是合肥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区。15年前,全区除4所学校有少量教学仪器外,绝大多数中小学根本没有教学仪器。

优势无从谈起,成绩却赫然在目。带着许多疑惑,记者来到了这个被称做“创造了奇迹”的地方。

两个工程

“如果说‘普九是使人人有学上,那么,‘教育现代化则是让人人上好学一早在1994年,西市区教委就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并提出了“引资开发,负债经营,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力争早日实现“人人上好学”的目标。

1997年,西市区正式启动“两个工程”〔即“教育现代化工程”和“素质教育工程”)。一场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浪潮在各个层面迅速铺开。教委电教综合大楼、49中教学楼、西园小学科艺苑等一大批现代化建筑显示了西市区教委在经费投入上的力度;而师资建设中的“四证”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又证明了西市区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心。

3年中,西市区教委迈出三大步:

1998年,成为全省第一家电教一类达标区。

1999年,区属所有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电视网络系统。

2000年,成立区信息教育资源中心,并在全国率先开通全区性的教育网络——闭路电视网、校园网、区域网和因特网,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

有一句广告词是:“我们每迈出的一小步,都是影响世界的一大步。”而西市区教委迈出的这三大步,影响的将会是所有西市区孩子的一生。

一百万等于“三百万”

西市区“校校通”工程究竟做了哪些事,花了多少钱呢?

工程规模:区属24所中小学,近2万名学生,约400个教学班。

经费投入:

,P1.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约350万元。

B.多媒体教室约130万元。

C.校园网络系统约60万元。

D.局域网络系统约30万元。

E.各校计算机约600万元。

F.教师计算机约600万元。

全区的“校校通”工程,一次就要拿出近1800万。这对经济并不富裕的西市区人,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西市区没有一个富裕的家底。19$5年,全区仅有1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简陋,危房普遍,设备奇缺,其中6所学校墙裂屋漏;全区中小学生均占有建筑面积仅为2.7平方米;全区仅有图书3237册;全区全年教育事业费75.5万元,除去支付教师工资69.24万元,公用经费仅剩6.26万元。

然而,西市区人却有着对教育现代化的满腔热情。“在参观了苏南地区一些先进的学校后,校长们都沸腾了,教育观念很快就扭转过来。”当西市区教委主任朱志明回忆起“校校通”工程刚开始实施的情景时,脸上添了几分激扬的神采:“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由于我们观念上的转变,因此,工程启动时就没有遇到多少阻力。”

西市区教委在工程投资上采取的是“拼盘”策略,即教委给一半,学校出一半。方案一宣布,没有一所学校不踊跃参与。虽然有些学校的资金实在紧缺,但一切困难均在校长和教师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西园小学黄书华校长自己捐了2000元,在她的带动下,全校40多名老师纷纷捐款,加上社会的一些赞助,一下集资了20万元。在稻香村小学,丁校长拿出5000元、薛校长拿出4500元、53岁的吕老师拿出1000元,就连刚参加工作的小马老师也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献出……“学校没钱,教育现代化又不能等,所以只能靠大家集资才能把事办成。”没有一位教师不这么说;也没有一位教师在意借出去的钱有没有利息,什么时候还;甚至,没有一位教师去问这钱是还或是不还。

西市区成功了,他们利用贷款启动工程,充分调动教委、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上下齐心,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并以建成后分期付款的方式,把有限资金的利用发挥到了极限。

“我们用一百万的钱办成了三百万的事。”朱志明主任自豪地说。

“校校通”首先通的是思想,西市区教委能把一分钱掰成三瓣用,“引资开发,负债经营”的思路能被真正落实,都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上而下形成的“合力”。

“三三三制”

“这台电脑是全家人的宝贝,爸爸用来搞设计,妈妈用来炒股,我就更离不开它了。冬天最冷的时候,我把它放在床边,披着被子写教案、上网查资料……”就像抚摩可爱的宠物一样,西园小学的刘音老师抚摩着自己的电脑,欣喜地讲述着她以及她家人的“电脑情缘”。

西市区的1000多名教师中,几乎每一位都能讲出一个电脑改变生活的小故事。而故事的主角——“电脑”的背后,同样也有一个故事,那就是——“三三三制”。

这要从“校校通”实施之前说起。众所周知,教育信息化能否真正走入校園,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是否会用并爱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3年前,西市区会用电脑的教师并不多,而自己拥有电脑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于是,“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搬一台电脑回家”的大胆构想被写进“校校通”方案,与此同时,“三三三制”的实施办法也浮出了水面口

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三三三制”:教委、学校、教师各出三分之一的钱买电脑。不过,这项政策的真正内涵却远不止一句话这么简单。

首先,它充分发挥了集团购买的优势。

通过对价格、质量、售后服务、付款方式等综合因素的权衡,西市区教委在十多家竞标单位中选择了一家国内知名企业,并以低于市场价格500多元的“批发价”购买了1200台名牌电脑,而且,在交完每台首期付款2000元后,电脑就被欢天喜地的教师们搬回了家。

其次,“三三三制”在最大程度地方便教师学习和备课的同时,也给教师带去了压力和动力。

虽然电脑已被搬回了家,不过,5年内它仍属于集体财产。在这期间,西市区教委每年将组织一次考核。第一年要求45岁以下教师制作4~5个课件并用于教学,45岁以上制作2个,以后逐年提高要求。如果教师每年都能顺利通过考核,5年后电脑将完全归为个人财产。如果达不到要求,当年从工资里扣除800元;倘若连续5年都达不到,教师就必须补齐由教委和学校支出的4000多元钱,电脑才能算做个人财产。

在为记者算清了“三三三制”的一笔笔细账后,朱志明主任微笑着说:“我有一种预感,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利用好计算机,两三年内,西市区教育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四证”制度

“四证”指的是: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小学教师大专以上、中学教师本科以上)。

2003年,这“四证”将在西市区所有45岁以下教师的面前垒起一道门槛,只有“四证”皆备的,才能登上杏坛,继续从事教师职业。

西市区教委提出的这项硬指标,立刻在教师中引发了“学习、学习、再學习”的热潮。

1999年暑期,学生放假了,全区45岁以下的教师却开始了全体“补课”。648名教师被分到5个教学点,集中40天时间,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计算机培训班。合肥的酷署素来有名,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一些50多岁的老教师也主动要求成为“扫盲”对象。

稻香村小学的程红老师虽然年龄较大、记忆力也不太好,但她用“笨鸟先飞”来鼓励自己。程老师的作息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早晨5点起床学习,上午上课,下午2点到晚上9点上机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两鬓斑白的她最后也顺利通过了考试。

先进的设备只有在充分运用时才能产生效益。正是本着“一手抓设备,一手抓培训”的原则,西市区教委先后组织了教师理论培训、干部考核培训、课件制作培训、多媒体校园网络技术培训等各类计算机培训30多期,受训人员达3000人次。

1999年,西市区举办了第七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活动有85%的教师运用了自制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这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科技浪潮的震撼,更让人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在西市区结出的硕果。

三个“音符”

西市区“校校通”工程就像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无数音符构成了它的激昂与华美。在这里,我们撷取了其中三个。

第一个音符是由学生唱出的.

1999年10月,小黛玮当选了西园小学五年级大队的活动部部长。“新官”上任后点的第一把火就是带领全校少先队员折出了1000只纸鹤,准备给澳门小朋友寄去。可是,怎么才能和澳门联系上呢?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小黛玮从网上查到了澳门青洲小学和新华小学,并通过网络与千里之外取得了联系。千纸鹤顺利地给澳门小朋友送去了祝福,而从澳门寄回的信件和贺卡在传递友谊的同时,也让孩子们亲历了网络世界的神奇。

第二个音符出自教师之手。

西园小学有一个专攻课件制作的“烛光工作室”,创业者是几个年轻教师,创业的目的既非为钱也非为名,而是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推广。工作室的“元老”邬海波、柴敏、章娣和申健被大家称为“课件高手”,他们办培训班,“一对一”地带徒弟,“烛光工作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甚至在雪花纷飞的寒假,他们仍加班制作课件。这个自发形成的团体对全校教师都充满了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室友”。

第三个音符是校长弹奏的。

“我现在已离不开网络了”,潜山路小学韩校长说:“我曾用电子邮件在网上留言找朱主任,很快朱主任就回话了,并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去见面。”自从有了西市区教育信息网,校长们办事就方便多了,有许多过去得跑好些冤枉路的事,现在甚至不用出校门就可以解决。因此,不少校长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出来学习信息技术,在跨越了网络的心理鸿沟后,养成了一上班就打开电脑查阅信息的习惯。

三个音符唱出了西市区人的感叹:网络改变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网络改变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尝到网络甜头以后的西市区人,并没有就此停下,他们深知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只有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不能有任何停留,因为,停留就意味着被淘汰。

“现在我们的网络建成了,下一步我们将在教育教学上实现网络化,使网络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使我们校园里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能上网,让每一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并且联入国际互联网。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教委分管教学的陈继志副主任在构想着西市区教育的未来发展。

“设想将来,我们的学校能在每个班级里都安置两到三台联网的计算机,教师和学生随时都可以查询所需的资料,随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和其他人讨论问题。那才是真正地迎来了教育的互联网时代。”西园新村小学的邬海波老师也在憧憬着学校的未来发展。

总结西市区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教育发展之路上,西市区的教育者已触摸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两个工程”、“三三三制”——这些数字将西市区人为迎接数字化时代而付出的努力清晰地传真在我们眼前。

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西市区人之所以总能合拍而奏,或许是因为西市区有一个团结而有远见的教委领导班子,有一群开明而实千的校长和一大批极富创新精神并勇于奉献的教师,这样的组合不仅能创造出今天的奇迹,更能为西市区谱写明天的辉煌!

猜你喜欢
教委电脑工程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在偏城的山坡上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防范校园欺凌决不能“捂盖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与海淀区教委签订承办亮甲店小学协议
电脑子变学霸
持偈不如吃茶
逻辑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LG与Philips分道扬镳进军电脑LCD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