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份好心情

2001-04-29 00:44黄俊伟
祝您健康 2001年11期
关键词:隔阂气球心情

黄俊伟

大人见面,彼此间常关切地询问:这些日子心情好吗?可对孩子,他们是否也会有这种想法呢?

大概与传统家教模式的“惯性”有关,现在中国孩子的快乐仍主要依赖于父母给予。给,他们就“乐不可支”;不给,尽管心里不快,但也有足够的耐心“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孩子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容易满足的孩子之一。比如以前过年,男孩子只要给一挂鞭炮,女孩子给一件花袄,他(她)就会乐陶陶地辞旧迎新,且快乐得极真诚极惬意。

当然,现在的生活水平已明显好过从前,但孩子期望从父母那儿得到一份“意外惊喜”的心态并没有多少改变。这个“意外惊喜”是什么呢?我想,不是金钱、玩具,也不仅仅是带孩子到外地游玩,而是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受父母对自己心灵上的一种关怀。

我曾读过丹麦作家布赖霍斯特以孩子口吻写的《献给年轻的父母》一书,其中有篇《难道我总是多余的吗?》尤其令人深思,文中写道:“我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我对爸爸妈妈来说总是多余的人,总想和他们说说话,可他们根本不理解这些。我想成为一个气球……你(指父母)平时可以把气放掉,放在柜子里。您需要我了,就吹气,不需要了,就别吹,这不就行了吗?”

不知有多少中国孩子也有变成气球或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人之类的想法。前不久,深圳一家小学就“减负”后,孩子们对父母的“希望”进行了问卷调查,按百分比排序,前六位分别是:多和我聊聊天;对我和颜悦色一些;你知道我感到很寂寞、很孤独吗?不要一有错,就认为是我的原因;别把我当出气筒,好吗?能多陪我做做游戏吗?这个调查结果从侧面说明,由于有些父母不太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只习惯做道貌岸然的训导,弄得孩子元所适从,心情压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及乐趣等等,一些父母在孩子心里。实际已成为“孤家寡人”的代名词。

若再仔细琢磨推敲孩子上述对父母的这些“低要求”,我似乎觉得它还传递了一个信息:如果说当今的独生子女教育,是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宠坏了孩子,那么,在享受“基本人权”,学会尊重的“人格自主意识”方面,又是孩子把父母宠坏了。因为,对于父母的各种要求,孩子总会尽力去迎合,使得一些家长已忘了原来孩子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

话虽有点“刻薄”,但不是说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也不是怀疑疼爱子女永远是父母生命追求之“主旋律”的说法。我只是觉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目前仍有不少“情感隔阂”,而消除这个“情感隔阂”,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因此,家长在工作之余应抽时间关注孩子的心情。至于操作思路,我看参照一下深圳孩子对父母的六点希望,稍作改进,就能收到成效。果如此,孩子肯定会“喜出望外”,并发自内心地说:爸爸妈妈变了!爸爸妈妈真好!

(编辑樊明)

猜你喜欢
隔阂气球心情
找气球
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课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天天有个好心情
气球
心情
画语录
稚趣心情
一样多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