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铁生
反映中美文化碰撞的国产影片《刮痧》在各地上映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当今的都市人对刮痧可能较为陌生。其实,它与针灸、拔罐同为我国民间流传的简易器具疗法。刮痧多用于夏秋间因中暑或感受秽浊引起的头眩、胸闷、恶心、肢麻、吐泻等症。
刮痧即砭法先于汤药
古人治疗疾病,先用砭石和针灸,而后才用汤药,至今留有“针砭时弊”等语。清代《刀圭闲话》称:流传至今,针灸犹存,砭法失传,岂不知刮痧之法,即古人砭法之遗意。这就是说,刮痧(砭法)是远早于现在常用的中药汤剂疗法的最古老的治疗方法。
《康熙字典》无“痧”字
也许你会大吃一惊,收有47035个字的《康熙字典》中竟无刮痧的“痧”字。清代学者俞樾认为,“痧”实际上就是“沙”字。黄河之水天上来,为泥沙所滞则不行,人身气血为风寒暑湿及饮食所滞,也可比喻为河中的泥沙。五脏六腑穴在背部,邪滞成痧,也表现于背部。因此在背上刮痧,疾病就慢慢消失了。士大夫多不相信刮痧,但在贫穷的地区和时代,人们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取物刮背确有一定的祛病之效。
刮痧工具五花八门
《辞海》中对“刮痧”进行解释时这样说:“光边瓷器蘸香油……刮至皮肤呈红赤色为度。”当代著名医家岳美中曾回忆说:“记得幼年时代,每患时令感冒病,母亲常常用铜钱或滑边瓷碗刮痧,在脊背并肘窝、腿窝处蘸香油刮红。一边刮还一边说:‘需要顺着向下刮,不许来回刮,以免伤破皮肉。刮后病即霍然而愈。”中医专家汪佩琴说,刮痧“常用的方法是拿一只汤匙蘸点油,叫患者赤膊,在背脊正中和夹背一寸左右,由上向下刮。”古人最早用的砭石,即“磨制而成的尖石或片石”,刮痧多用无棱角的片石。实际上,后来民间用于刮痧的工具五花八门,就地取材,除上述的石片、铜钱、瓷碗、汤匙外,棉纱线团、陶片、银元、蚌壳、檀木香板、木梳背、水牛角板等,均可作为刮痧的工具。
刮痧清代盛行
“痧”作为病症名,首先见于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专书记述则在清代。清代的代表著作有郭志邃的《痧胀玉衡》、陈修园的《养生镜》,其中以郭氏论述较精。郭氏对痧气胀塞肠胃、阻塞经络之痧胀有独到见解,指出此病总以攻毒开泄为主。痧在气分者宜刮之,痧在血分者宜刺之,痧在皮肤者宜淬之,痧在脏腑者宜荡涤之。《痧胀玉衡》载录刮痧的方法较详细,记下了许多民间不花钱的简易器具自疗术,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砭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