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 辉
秋防
气象过敏。秋季与夏季相比,气温有所降低,气压则有所升高,影响了人体细胞的摄氧量。另一方面,冷暖空气时常交替入侵,气象要素变化比较剧烈和频繁,大约有1/3的人程度不同地患有“气象过敏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困倦乏力、抑郁焦虑、头痛晕眩、恶心、失眠、多汗、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等。因此,入秋之后,要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增添衣服,同时要注意增强营养和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
咳嗽重振。秋风起,秋风燥,不少人开始感冒、咳嗽,经久不愈。咳嗽大致分寒、热两种,寒凉型咳嗽多有畏寒、怕冷、喜热症状,因此要以热的方法着手,在前胸、后背拔火罐,以脊柱两旁为主,然后用热水袋捂,或用红外线、频谱治疗灯照射治疗,效果较好。肺热型咳嗽有口干、舌燥、大便干、食欲不振症状,这要从泻大肠火下手,首先要通便,应选择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用蜂蜜水服,效果较好。食物中可选用香蕉、萝卜、白薯等通便。
皮肤干燥。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口渴、鼻出血等症,特别是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皮肤油脂少,皮肤特别易干燥。老年人应该限制洗澡次数,水温不宜太烫,洗完澡后可以用护肤品涂抹身体,以保持皮肤润泽。居室既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也要维持一定的湿度。平时洗脸时要注意湿润口鼻。在饮食上可选用清凉润肺的银耳、有润便作用的蜂蜜,以及梨、苹果等水果,保持一定的饮水量。
秋冻
“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衣被要逐渐添加,不可一下加得太多,捂得太严,应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避免了因多穿衣产生的身热汗多、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也为冬季藏精做好了准备。还可使人体的抗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耐寒的能力,有利于预防感冒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对于“秋冻”的理解,还应从广义上把它引申为秋季的一个养生法则。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多盖极易导致出汗伤阴耗津。各种运动锻炼,如打球、爬山、冷水浴、散步等,无论何种运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尤其是冷水浴,应长期坚持。
秋乏
老百姓有春困、秋乏之说。为什么秋高气爽时人有“秋乏”之感呢?
从生理学来讲,正常人必须在一定的气温、湿度、气流、气压的综合气象条件的配合下,肌体才感到舒适。7、8月份气温大都在30摄氏度以上,致使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身体散热发生困难,皮肤粘湿,皮温和体温略有升高,大量出汗又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也增加了负担;由于夏季昼长,人体活动时间延长,同时也提高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紧张度,致使肌体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夏天又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气象环境,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结果欠下了一笔“夏耗”的生理“债”。入秋之后,冷暖适中,气候宜人,人体各生理系统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放以及水盐代谢恢复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得到减轻,人体能量代谢达到基本稳定,进入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秋季夜间也最容易入睡,睡眠程度深沉而香甜,清晨觉醒后仍感到乏倦。这种“秋乏”的感觉可以说是补偿盛夏季节气候环境带给人体超常度消耗的保护性反应,是肌体内外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渡表现,是生活和生理所需要的。所以随着秋季的到来,调整好生活规律,适当地增加一点睡眠时间,可以补偿一下“夏耗”的生理“欠债”。
秋补
根据中医药膳理论,我们将秋补叫“底补”和“引补”。这样可以为冬季打好基础,并调整脏腑功能,使其适应严寒恶劣气候,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秋季“引补”可选用性味平和的滋补品,如山药、大枣、莲子、龙眼、核桃、芡实、木耳、百合、杏仁、无花果等。这些药物均有补益气血、健脾补肾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年老体弱的朋友,还可适当多吃一些瘦猪肉、牛肉、鸡鸭肉以及牛奶、豆浆、蜂蜜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西洋参,以补气生津、健脾安神。具体食法有芡实炖牛肉,洋参煨鸡汤,大枣山药煮粥等。喜欢甜食者也可用芡实、花生仁、大枣加红糖炖服,以调节脾胃功能。
秋养
秋季天气渐转干燥,气温不定,冷暖交替,给人体生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深秋,常在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心中引起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诱发消极的心绪。因此,讲究精神调养至关重要。
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不妨静想收获累累的愉悦,或以哲人眼光判别自然季节交替所表现的春暖秋凉,保持神志安宁,收神敛气。
增加生活情趣。可主动增加生活中的情趣,如从事琴棋书画、养鸟养鱼养花、写作、垂钓等,能使情绪得以调适,情趣得以升华。
勤于运动锻炼。运动项目宜选择跑步、快走、太极拳、球类等。也可登高远眺,饱览自然美景,使你有心旷神怡之感,忧郁、惆怅顿然消失。
多食健脑食品。应注意多吃有健脑活血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鱼类、牛奶、蛋类、豆制品等,对调节情绪有益。亦可酌情增加一些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富含苯乙胺和咖啡因的饮食,能兴奋神经系统,有改善心境之效。
(编辑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