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看起来是只重商业不谈文化;一个以“海派文化”自居,但似乎总徜徉在泛黄的怀旧情绪中;一个难逃俗文化的怪圈,却处处透着那么一点雅……
翻一翻香港的图书
或许是因为香港太商业化,人们印象中香港人是不喜欢读书的,尤其不喜欢高雅文化,也因此香港才有了“文化沙漠”的绰号。
其实香港人到底爱不爱读书,从书店的多少也可略知一二。现如今的香港,网上书店在不断地拓展,传统书店更是大肆扩张,愈开愈多、愈开愈大。特区政府锐意推行终身学习计划话音刚落,书店经营者纷纷扩充业务,香港的四大书店——天地图书、三联、商务、中华书局,大展拳脚,在尖沙咀、新界等连开5家分店。
香港人读书很有特点,即“短平快”,所谓“短”是篇幅不能太长,“平”是要通俗易懂,“快”是要追赶上热潮,追得上城市焦点话题。
一般香港书市有两大潮流,一是实用书,二是通俗作品。实用的书如应用财经、商业管理、电子电脑科技等,在金融风暴之后更热门,香港人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大量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通俗作品方面,经常都会出现热潮,例如:流行鬼怪故事、时兴过DJ文化、日本等地漫画风靡一时,而最能经久不衰的武侠小说、爱情小说才是畅销不衰,金庸、倪匡、古龙、黄易、李碧华、林燕妮、深雪等人的作品,曾领一时之风骚。
聊一聊台北的文化
琼瑶阿姨:台北俗文化最深得人心、最经典的代表,无疑当属长青树——琼瑶阿姨,她的通俗言情小说、言情电影、言情电视剧为文化与商业搭起了桥梁。今天,我们可以挑剔《还珠格格》电视剧的无聊与刮噪,甚至可以斥责它的庸俗与浅薄,但却不能不承认它在大众间的影响力是绝对的空前少有,它的存在证明了琼瑶、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城市民谣:城市民谣之如罗大佑的歌,亦是台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页。有人说,罗大佑是一个旋律与文字背后的歌者;有人说,他的音乐是映亮一代人心灵的灯塔,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还有人说,他的音乐承载了东西文化的碰撞,他为流行音乐注入了一种生命。
漫画:台北果真着了魔地哈日、哈韩?台北真的就这般迷失在日韩的漫画堆里?其实不尽然,在泛滥成灾的日韩漫画堆外,有两个人的书一定会有人看,即蔡志忠、朱德庸,他们两人的作品恰好一古一今,前者用画笔重新阐释老庄哲学、孔孟之道,后者提笔勾勒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况,无论是反观历史还是近观现况,其漫画都蕴含着深沉的人文思考与关怀,让人寻找到一点什么,关于曾经与未来的东西。
古文功底:都说台北对古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的是相当的好,比如一本《菜根潭》风行了将近50年之久。一部古典读物能如此畅销,首先证明了整个台北人的古文根基相当的牢,古文造诣相当的精深。台北的小学生,通常一开始就要求读一些古文,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必定能读懂《古文观止》,而台北众多作家的古文功底更是不消说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现代的诗文中常常是引经据典。即使是一些通俗言情小说家,如席娟、言妍、于晴等,字里行间都跳跃着古典气质的熏染,这正是香港和内地的一些作家想学而学不来的。
听一听上海的声音
文明碎片:怀旧的情绪,弥漫了整个上海滩。走到重新修复的“四川北路”,二三十年代的历史风情一览无遗。乘坐上黄包车,眼里掠过的尽是旧时的广告与电影海报;走进烟纸店,可以买到旧日里的香烟杂货;要不,到恒丰茶庄亦可体味旧上海的茶馆风味;进一家“老电影”咖啡馆,更可欣赏旧上海的经典电影。上海,四处都在酝酿海派文化的氛围,昔日的文明碎片比比皆是。其实上海一直在缅怀着过去的文明:悠悠的爵士乐、手摇的留声机、周璇的歌、绅士的怀表、沉默的黑白电影、张爱玲的小说、鸳鸯蝴蝶梦……记忆尽管琐碎散乱,然而这些碎片无疑是上海特色文化中驻留最久的一隅。关于过去,在老人的记忆与年轻人的想象中怒放。
暗伤:最初提出文化暗伤的,是上海作家余秋雨,他在考察古文明发源地之后,对上海现代文明做出评价,认为上海文化存在着两处暗伤。其一是缺乏创新,他认为一个城市,最关键的得有创新精神,而遗憾的是上海没有,上海在文化套路方面突破太少,主流文化是记忆型的,总是用缅怀的态度来构建文明,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其二是,上海的文化流通强度不够,和世界公认的文化中心巴黎、纽约、法兰克福等城市相比相差甚远,他认为任何一个文化发达的地方绝不是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由此,我们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暗伤意味着上海在建构现代文明时仍存在缺口与缺失,海派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任重道远!
浦东新支点:有篇关于上海文化的文章写得好,干嘛北京人放着天桥的旧不怀,偏偏大老远地怀上海的旧?原来,天桥的旧透着辛酸与土气,而上海霞飞路的旧,给人印象是摩登女郎、和平饭店、马勒别墅……无外是缘于经济是文明最坚实的基础。如今,外滩对面的浦东是未来国际化的上海支撑点,那里有林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那里曾举行过《财富论坛》,那里……对于上海,怀旧与憧憬同等重要,不清楚过去又凭什么展望未来?G
海外星云 200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