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长焕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舒适的要求越来越高。舒适是一种感觉,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与外部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影响这种舒适感受的气象因素主要有4个:温度、风、湿度、辐射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收听天气预报时,对温度总是特别敏感。假如预报明天最高温度40摄氏度,人们就会说“还不得热死”。如果预报最高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人们又会说“还不得冷死”。冷热的确是造成不舒适乃至疾病的重要因素。当冷热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类学家发现,人类大约起源于21摄氏度的等温线附近。因为这个温度带所处的气候条件,适合于人类通过自然生物调节,维持身体的体温。像其他动物一样,人类对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但同其他动物比起来,人类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十分微弱的。人类一旦离开适宜的温度带,就无法正常生存,甚至生病。气温太高了,人会中暑;气温太低了,人会被冻伤甚至冻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有所增强,生活的区域不断扩大,并学会了发明和制造各种避暑和防寒设备,以便舒适地生存。例如夏季有了空调机、风扇;冬季有了暖气和各种取暖设备。
风能带走热量,盛夏高温季节,当你从闷热的环境中走出来,迎面送来阵阵凉风,你会顿感爽快。但当气温超过了一定限度,风的这种效应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尤其是在持续了较长时间的高温天气条件下,你不但感受不到风的凉爽,反而会感到热风火辣辣地烤人。
相对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往往要综合气温、辐射、风等的共同作用。例如,当夏季气温在25~27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0%~50%;或冬季气温为16~20摄氏度、相对温度为30%~35%时,人们会感到舒适。同样是高温天气,在南京往往是汗流浃背,而在北京就比较好过。其原因在于南京的相对湿度大,汗液不容易蒸发。实验表明:气温适中时,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湿度主要影响人体的热代谢及水盐代谢,所以气温较高或较低时,湿度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的影响就变得很重要。例如,当气温在15摄氏度时,即使相对湿度改变50%,对人体的影响也仅相当于气温变化1摄氏度的作用。而当气温在20摄氏度时,如果相对湿度改变50%,人体的散热就会有明显差别。冬季,在阴冷的天气里,由于空气湿度较大,人体的热辐射被空气中的水分所吸收,加上衣服在潮湿的空气里吸收水分,导热性增大,加速了肌体的散热,所以人体会感到阴冷潮湿。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太阳光的辐射而获得热量。同时自身也无时无刻不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散发热量。研究表明,在高温或低温情况下,人体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辐射来调节温度的平衡,以维持正常体温。这意味着低温时身体的热损失可通过太阳辐射来补充。所以在冬季的中午人们坐在太阳下晒一晒会觉得很舒适。不过这种补偿效应是有限的,必须借助于其他办法(如升温)来调节气候环境,以获得舒适感。
舒适作为一种感觉是因人而异的。种族、性别、年龄、居住地区以及所从事的自然活动不同的人,会对舒适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英国人认为夏季最理想的舒适温度是18.9摄氏度,而德国人则认为是20.8摄氏度。同样是美国人,同样是从事办公室工作,纽约和安托尼的舒适温度可相差2摄氏度。但不管怎样,温度、风、湿度和辐射作为影响舒适感的4种气象因素是不会改变的。它们对人体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的。人体就是在气候条件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吸收或调节逐步适应环境,并使自身处于一种生理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气候条件可称为舒适区。只有在舒适区内,人体的许多能量才可以自由地用于其他方面,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因此,舒适小气候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