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大肠癌

2001-04-29 00:44:03张梅珍庄海红
大众健康 2001年7期
关键词:李教授大肠癌溃疡性

张梅珍 庄海红

何先生正值不惑之年,精力充沛,事业有成,每天忙碌于工作之中。近几日忽感腹部坠胀疼痛,便中带血。连续吃了三个月的止血药,未见好转,到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长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形似烂菜花状,病理报告证实为大肠癌。何先生惊异:大肠上的肿瘤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大肠癌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自己毫无症状,肿瘤已长到这么大?带着何先生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李世荣教授。

大肠癌的发病趋势逐年上升

李教授早在“七五”期间就开始致力于大肠癌早期诊断方法学的研究。1986年开始研制免疫粪隐血试剂盒,1989年创立了序贯粪隐血筛检方法,并率领课题组对华北地区10万余人进行了大肠癌普查。“八五”、“九五”期间,李教授确立了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科研方向,一步一个台阶地把科研推向深入。提到大肠癌的发病趋势,李教授介绍说,世界各地区及不同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如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肠癌发病率均超过30/10万,相反印度的发病率仅为2/10万,某些非洲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甚至低于1/10万。我国近3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的患病率已从60年代的10/10万上升至90年代23.4/10万。发病特点为: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中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值得警惕的是,大肠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一旦出现便血等现象,疾病多已到中晚期。病人的手术效果,与患病阶段有着密切关系:早期大肠癌手术后5年存活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大肠癌即使手术,存活率也不足10%。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根治大肠癌的关键。

大肠癌偏爱“美食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宾馆、饭店、酒楼餐馆,处处可见推杯换盏、大块朵颐的“美食族”。对于这些常有“饭局”、“应酬”的食客,大肠癌可是“爱你没商量”。李教授翻开一本营养食谱,分析了现代人们的饮食结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三高一低”现象,即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李教授说,这种“过剩”的营养难以消化,不仅可使血管粥样硬化,也可使肠道“油腻”,易附着残渣,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或出现便秘。由于上述食物较难消化,加上城市许多人缺乏体力锻炼,肛肠蠕动弱,结果造成粪便在肛肠内长时间堆积。粪便中许多有害物质,如“二级胆酸”(致癌物)、细菌、残渣等长期潴留,对大肠癌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粪便中有血或脓血,连续较长时间不易痊愈。多年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生大肠肿瘤的基础。超过10年不愈的全结肠溃疡性炎症,应视为“癌前疾病”。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该配合消化科医生,全面系统地进行正规治疗。从临床经验看,溃疡性结肠炎经过治疗,大多数可以恢复。对于少数病情较重、多年不愈的病人,一定要定期作防癌检查,不能采取能忍就忍、能拖就拖的态度。面对“三高一低”的饮食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李教授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健康的“十六字方针”,也称“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我们应该遵循这种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我们提倡“金字塔”式的食物结构,这也是最近美国农业部推荐的食物结构图,塔底由各种谷物、面食、米饭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的上部是肉类、家禽、水产品、蛋类、豆类、奶制品,塔尖是油脂和食糖。其实这也符合我们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这样的食物结构能有效地预防大肠癌。

胆囊切除的病人要小心

胆囊是什么?李教授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人的胆囊好比一个储存胆汁的“水库”,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大部分储存在这里,我们吃饭以后,特别是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以后,胆囊收缩,把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发挥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胆囊被切除了,胆汁无处储存,便会持续不断地排进肠道。胆汁被胆道细菌分解后,能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可以导致肠黏膜癌变。切除胆囊的患者应从饮食上格外注意,不要吃高脂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吃煎、炸食品,尽量减少肠道内的“二级胆酸”附着。多吃纤维素多的食品,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及时排除肠道毒素,对预防大肠癌有积极作用。否则薄弱环节最易被“癌军”攻克。

大肠息肉是一个危险信号

提到大肠息肉,人们往往把它与肿瘤联系在一起。李教授指出,大肠肿瘤包括良性与恶性两种,大肠腺瘤性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它是生长在大肠腔里面附着在肠壁上的一种突起性病变,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半球形,有的带有长蒂。多数病人最初没有自觉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息肉逐渐增大,表面溃烂出血,出现隐约的不舒适感觉,但往往直到大便中带血时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大肠腺瘤性息肉可以发生恶性变,生长的时间越长,增长的越大,癌变率越高。李教授说,大肠息肉一定要尽早切除,以防后患。临床上许多病人就是由于对肠息肉的认识不足,延误了就医,而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

目前对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比较先进,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很容易发现大肠息肉,能准确地判断其部位、大小、形状及性质,在镜下可直接将息肉切除,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预防大肠癌:请听医生忠告

目前,北京市正在中华医学会的组织下开展“京城百天大肠癌普查活动”,北京军区总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等16家医院共同走向社会,预计抽查3万人。担任“普查协作组”组长工作的李世荣教授特别提醒患者,大肠癌的预防工作刻不容缓,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早期发现是关键。目前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惟一方法是对没有任何症状的人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大部分早期大肠癌和全部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都有小量出血现象。这种出血有的是显性的(能用肉眼看到),有的是隐性的(肉眼看不到,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找到红细胞)。此外,北京军区总医院还创立了一种能从粪便中找到肿瘤细胞的方法。对于高危人群,这种检查往往可以在肠镜检查前确定有无肠道肿瘤。

第二,清楚自己是否有家族史。医学研究证明,人类大多数疾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大肠癌的发病也不例外。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如有一个或多个人患有大肠癌,就可能有大肠癌相关基因的遗传因素。这样的人,在同样致癌的因素作用下,更容易患大肠癌。因此,这些人群更应定期进行普查。

第三,放射治疗后要警惕。研究资料显示,女性生殖器官(卵巢、子宫)肿瘤接受放射线治疗以后,患直肠癌的机会明显增加。因此,有下腹部放射治疗(烤电)历史的女性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便血、下坠、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要及时进行检查。

第四,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生命在于运动,切不可因工作忙碌而排挤运动时间。有些人的化验可能都正常,但常出现浑身无力、头晕眼涩、记忆减退现象。这意味着你的身体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即界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这种状态会使免疫力低下,易患各种流行病,也是肿瘤生长的温床。因此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打球、慢跑、做操、散步等,循序渐进,增强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肿瘤的预防。

最后,李教授说: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可以在纤维肠镜下切除,不用开腹手术即可治愈。中晚期大肠癌瘤则应及时剖腹手术切除,切勿乱用偏方,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一定要尽早检查预防,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猜你喜欢
李教授大肠癌溃疡性
育槐
厨子救人
故事会(2016年20期)2016-10-24 09:54:45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乡音(2016年3期)2016-04-06 03:46:16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1:52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7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别人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