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花钱也能看好病

2001-04-29 00:44:03
大众健康 2001年7期
关键词:专家病情检查

贫穷的年代,人们怕得病;富裕起来后,人们更渴望健康长寿。能够少花钱获得健康,能够少花钱看好病,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在这里,我们约请了一些医学研究和临床领域的专家,根据读者朋友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进行指导、提出建议并解答疑问。

特邀专家: 雷海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经济学博士

洪昭光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

侯培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

傅明贤北京中关村医院家庭医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效良北京市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

杨忠北京和平里医院院长助理

●打疫苗:事半功倍

5岁的楠楠体质比较弱,只要幼儿园的小朋友或家里人有谁感冒了,他就得传染上。每年的秋、冬、春三个季节,他都感冒不断。而每次感冒去看病总少不了要花上二三百块钱,还耽误了妈妈不少工作时间。去年秋天,楠楠妈妈听了隔壁王医生的建议,给楠楠打了流感疫苗。嘿,别说,还真挺灵的,一冬也没感冒一次,孩子不再受罪不说,还省了不少医药费。楠楠妈妈高兴了:打疫苗,不错,事半功倍。

专家点评:正如楠楠妈妈的感受一样,投资于预防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花在疫苗上的费用远远低于患病后用于治疗所需的费用,花小钱,省大钱,何乐而不为呢。这一方法对于那些高危人群,如老人、孩子、体弱者,或传染机会较多者尤为重要。譬如孩子可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各种传染病疫苗;老人可接种肺炎、流感等易感疾病的疫苗;常到外面吃吃喝喝的人应该接种甲肝疫苗等。这些疫苗在各级防疫站都可以得到,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也能提供此类服务。以北京市卫生防疫站为例,这里就有甲肝、乙肝、肺炎、流感、流行性出血热、风疹、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嗜血杆菌等多种疫苗。

●做到“三早”,治病省钱

一位年长的朋友总是对张薇说:“50岁以前是人找病,50岁以后是病找人。”张薇记住了这话,这不,去年刚过知天命的她就开始格外注意健康方面的信息。她从报上得知,有很多医院都在定期举行健康讲座,只要一有时间,她就按照讲座的安排选择自己所需的去听,有时候还拉着丈夫一起去。一次,在一个乳腺疾病的知识讲座上,她看了医生的现场演示,回家照着样儿自查了乳房,还真在乳房上发现了一个肿块。她马上到医院就医,因为发现的早,只在门诊手术室就把那个小肿物解决了。

专家点评:张女士是一个“三早”的受益者。所谓“三早”,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又可以避免因小病不治酿成大病而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临床发现,预防、早治、晚治的花费,是一种以几何级数上升的关系。如预防一种病,也就需要几百元,而治疗这种病,早期可能需要几千元;晚期则可能几万元也不一定打得住。以高血压为例,不同时期的治疗费用悬殊很大。早期高血压者,每天吃一片降压药即可,血压控制住以后还可以逐渐减量;中期高血压患者就需要几种药物联合使用,而且还不能停药;到了晚期,即使用了多种药物,也难以控制,并且会引发心脏、肾脏的病变,如这两个重要脏器患病,那花费可就大了去了。

所以,从长远利益来说,最省钱的办法是不得病或少得病,要做到这一点,大家就要学习了解一些浅显易懂的医学道理和简便易行的医学生活知识。现在很多医院都有健康讲座,像张女士那样去听听讲座,或者订阅一些医学科普期刊,购买一些医学科普书籍,都是获得这类知识的好途径。

●健康处方,简便易行

中国科学院一位61岁的女研究员,去年突患眼球结膜充血。她先到眼科检查,排除了眼底病。于是,她来到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医院家庭医生服务中心讨对策。大夫看着这位矮胖的女患者,逐一询问了她的病情和饮食起居情况,确诊她是患了高血压而致的脑血管病。大夫告诉她,她的病与生活方式不合理有关,然后给她开了健康食谱和运动处方:每日主食4~5两,多吃粗纤维的绿叶蔬菜,牛奶至少一瓶……停止剧烈的体力活动,每天上下午散步半小时至1小时。患者按照这个方子,配合少量药物,很快眼球充血消失了,血压正常了,连体重也减下来了。

专家指导:“是药三分毒”,能通过转变不良生活习惯治疗或缓解的病症,就应不吃药或尽量少吃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都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即所谓的吃出来的病、喝出来的病、懒出来的病、气出来的病。有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群中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总体上可以减少一半,这能给国家和个人节约多少钱!像上面的这位女患者,没用减肥药,也没用降血脂药,药钱不就省下了,还避免了药物对身体带来的毒副作用。

●看病不一定找专家

60岁的老王最近觉得排尿不畅,贤惠的老伴半夜起来到某大医院为他挂了个专家号,还是下午的号。待到老王来到泌尿科诊室候诊时,更感到这专家号的份量:病人多得候诊椅都坐不下了,后来者只能站着,还不时有人挤进诊室要求加号。轮到老王了,他虔诚地向那位专攻前列腺病的专家讲述了病情,专家在病历上作了记录以后,就开了张检验单,嘱他作完检查后再来。老王还想问些问题,但后面的病人已经挤了过来,他不得不站起身走出诊室。交了检查费,预约了检查日期,回到家已是日落时分。老王进了家就抱怨:早知道只开张检查单,还不如挂个普通号,号好挂不说,还省钱。

专家指导:临床上像老王遇到的这种不快并不鲜见。每个人在患病的时候都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但不分大病小病,轻病重病,都找专家,指望“神医一把抓”是不适宜的。再者,医生首次接诊时一般都要对患者的病因、病史、病情作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并辅以必要的物理、化学检查,作为诊治的基础。因此,对于常见病、多发病,按照常规的方法即可解决,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医生都能胜任,大可不必一定得找专家定夺,即使遇到特殊情况或疑难病症时,首次就诊也可先到专科医院挂普通号,等各种检查、化验齐全了再请专家出场也不晚。

●医改以后怎么选医院

于强人到中年,是个国家干部。长期以来他看病报销没遇到过什么大问题,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家医院是他们单位的合同医院,大病小病只能去那儿,别无选择。这家医院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医疗水平高,名气也大,本市、外地的患者都聚集在这儿,常常把医院挤得满满的。每次生病需要去医院时,于强就头痛,他真受不了那人多嘈杂的环境,也耽误不起时间。所以有点头痛脑热,他常到附近的药店买点药吃了了事。听说医改后可以选择5家定点医院,于强很高兴,但选哪些医院呢?清一色地都选高质量的大医院吗?

专家答疑:医改后,患者可以自愿选择3~5家医疗机构作为自己的定点医院,此外,患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随意选择专科医院和中医医院。无论从方便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省钱的角度考虑,患者都不宜只选择大医院。各级医疗机构在服务费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级别越低费用越低。因此,如果患者在就医时能够适当考虑各级医院之间医疗费用的差异,更多地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话就意味着节省医疗开支。另外,这次医疗改革为了鼓励人们节省费用,还规定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诊,患者需要自付的比例是不同的,具体参见下表:

●慢性病人怎么看病才省钱

方爱清大妈是个老糖尿病患者,过去她看病只认准治疗糖尿病最权威的那家大医院,药用完了也要去那里挂号开药。一次,给方大妈看病的大夫对她说:“您不必总是大老远跑到这儿来检查、拿药,这些工作您住家附近的社区医疗服务站就能做,而且还比我们这儿花钱少。”方大妈听了大夫的话,来到离家500米的社区卫生中心,还真如大夫说得那样,卫生中心不仅有她需要的药和检查治疗项目,还有一个专门接待糖尿病病人的诊室和大夫呢,去一次挂个号才5角钱。

专家建议:慢性病患者除了急性发作以外,由于病情比较稳定,治疗方法、用药种类相对固定,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类患者不必每次都到大医院去,可以就近在基层医院就诊。此外,医疗保险改革还推行了定点药店制度,患者可以直接到药店去买药,购买处方药时拿上医生的处方就可以了,既省了医药费,又减少了到医院看病时排队等候的时间。另外,很多大医院和基层医院都开设了家庭病床服务项目,一些慢性病患者在自己家里就可以接受正规的医疗服务。有调查显示,使用家庭病床的医疗花费仅相当于在医院住院费用的60%左右。可见这种形式对病人来说是比较划算的。

●药物和检查越贵越好吗

10年前,老郑的鼻子出了问题:总是鼻塞、流浓鼻涕,还经常头痛。到医院去,医生问了病情,又仔细地作了检查,最后怀疑他鼻子里长了肿瘤,让他做个CT确诊一下。在等待CT的那几天,老郑天天心慌意乱的:因为给他看病的是个老专家,老专家诊断的十有八九错不了。没想到,CT的结果出来后,没有发现肿瘤,只是炎症。老郑真感谢这个CT:还是先进的仪器好。从此,老郑稍有点大病就要求CT检查。再后来,有了核磁共振,他连CT都看不上了。

专家建议:先进的检查设备自然不错,但在很多情况下,患者使用一些低价格的检查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根据临床调查发现,在核磁共振的检查中有26%的检查可用CT来替代,另有近6%的检查可用彩色多普勒或B超或X线来替代。用药也是如此。许多患者迷信贵药或包装比较好的药。不可否认,从总体情况来说,进口药、合资药价格较高,疗效也较好,但具体到患者使用哪类药品要依据病情和患者的支付能力来定。老百姓过日子都知道,山珍海味固然好吃,但家常便饭更实惠。在临床中,医生一般将治疗同一病症的众多药物分为一线用药和二线用药。前者是常用的、基本的药物,它们大都疗效确实、安全、价格偏低,应该作为首选;后者包括很多新特药,适用于一线药物不能控制的病情或不能使用一线药物的患者。因此,患者应该有这样的概念,用药先选一线药,如果效果不好再用二线药。这样不仅经济,而且可以避免因滥用药物而造成各种不良后果。

●病要三分治七分养

卢大爷身体一向不错,几十年来没得过什么大病。没想到,65岁那年,他竟患上了白血病。孝顺的儿女们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割。他们全体总动员,找路子、托关系,总算让父亲住上了全市最好的血液病医院。经过医生的系统治疗,卢大爷的病情有了缓解。病情稳定了一段时间以后,医生对家属说,卢大爷可以出院了,回家按照医嘱用药,注意饮食调理,好好休息就可以了。看着父亲仍旧虚弱的身体,儿女们坚决不同意让父亲出院。他们觉得,父亲住在医院里,他们心里就踏实。

专家建议:许多疾病在恢复期是没有必要住在医院里的。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这是一种民间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患者住院治疗是为了解决急性期的医疗救护问题,一旦病情稳定,就可以回家或转到基层医院继续康复,没有必要在大医院里住下去。这样做,既可以节省医疗费用,又可以得到较好的身心康复,家属也节省了误工时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美国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只有我国的一半,就是因为他们采用了较严格的费用结算方式,鼓励医院提高效率,鼓励患者早出院,减少不必要的床位占用时间,把康复治疗的问题放到社区或家庭中去解决。

猜你喜欢
专家病情检查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00
致谢审稿专家
计算机应用(2022年2期)2022-03-01 12:35:06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12-02 16:50:22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孕期X线检查,真的不能碰吗
备孕多年不成功,要做些什么检查
请叫我专家
Playjng with ch & sh
专家面对面
做检查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