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历史研讨课及其教学价值

2001-03-10 08:31○张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11期
关键词:研讨历史教师

○张 坪

历史研讨课,是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型。或者说,它是学生自觉、主动地深化和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发展历史思维的教学方式。其基本过程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设置课题,课前个体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课上集体研讨历史问题。这种研讨课的规模可大可小,小到一节课中的某个问题的研讨,大到一个教学单元、历史阶段的系列问题研讨。

笔者在高二年级进行了历史研讨课的尝试,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主动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方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一、历史研讨课的条件

1.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上好研讨课的前提条件。研讨课必须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并有相当的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进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程”这个单元的研讨,必须在学生学习了《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5至11章的内容,对新中国的发展史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掌握后,才能提出既感兴趣又生疑惑的问题,才能主动地进行分析总结,以求在研讨中得到答案。

2.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上好研讨课的保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的情况,准确分析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提出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进行研讨。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可将个别有争议的、适宜中学生讨论的问题引入研讨。

3.教师观念及角色的转变,是上好研讨课的关键。就教师的心理来说,其教育观念及角色的转变是确保研讨课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真正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杯“与“壶”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中,要充分肯定和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只有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解放学生,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学习。

4.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条件,是研讨课必要的辅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⑴教师提供有关的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⑵教师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搜集资料。⑶建议学校为学生有针对性地购置书刊及有关的音像资料。必要时,进行参观、游览、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以拓展研讨课的空间。

二、历史研讨课的基本过程

下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程”单元研讨课为例,说明一下此课的基本过程并简析其教学价值所在。

㈠课前准备

1.选定论题。

教师引导学生在上述单元内容中选题,经思考讨论,学生议定了如下议题: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指导思想的变化与评价。⑵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实践。⑷建国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危害与教训。⑸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反思与反腐倡廉必要性等。

2.提出研讨要求。选题后,师生共同商定本次研讨的重点问题。同时,商定研讨的基本要求:⑴提出问题要明确。⑵论说有据,观点鲜明。⑶史论结合。⑷有理性的思考。⑸语言简洁有条理。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3.教师介绍参考书目及资料。

根据上述研讨课的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通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等书籍,以及江泽民在十五大上的报告等,供学生搜集资料时参考。

4.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这是上好研讨课的最重要、也是最富有意义的一环。以往备课的过程,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一无所知,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而研讨课的备课,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尤其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学生围绕自己选定的论题,怀着极大的求知欲,广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占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并草拟了小论文。这是自觉学习、自觉思考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发挥了学习的潜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间不断的讨论,使学习不断深入。比如,一位同学将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1958年提出的多快好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进行比较,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㈡课堂研讨当学生做好了资料的搜集、整理,撰写小论文后,课堂研讨的条件便成熟了。下面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单元研讨课的进行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第一,教师角色的变化。

1.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研讨中的一员,坐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争论。课堂完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自己设计研讨的步骤和形式。他们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以“共和国经济发展”、“共和国方针政策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建设”、“邓小平理论形成”等为小组研讨的主题,并推举出每组的中心发言人及研讨的总主持人。

2.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自己不要站在前台指手画脚。

3痹谘刑止程中,当学生为某一个问题争论得离题太远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不要偏离主题太远。如,学生就反映1958年浮夸风的一张漫画进行讨论时,话题论及漫画方面的常识,已不属于研讨的主题内容,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到主题上来。

4倍匝生提出的每一个议题,教师都虚心听取他们的论说,并友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决不强行定论。

第二,学生集体研讨的特点及收获。

1毖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以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作为研讨的论据,从多角度提出了立论或质疑。本次研讨涉及到新中国近五十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各方面。如: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怎样认识每一个阶段取得的成就与失误?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其指导方针有何变化?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采取了哪些措施?⑷建国以来,我国工业结构三次调整的原因、核心及其教训。⑸在60—70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左”倾错误思潮的滋长及理论根源。

2痹谘刑种,学生能够史论结合,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思维开阔,引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研讨新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这一论题时,其中,对于过渡阶段(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化”、“三改”为内容的总路线,展开了讨论,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有的同学认为: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科学的,它以“工业化”与“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也可以说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起抓。有的同学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工业化”是否为时过早。理由是,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四年,生产力水平低,进行“工业化”建设困难太大。经过讨论,更多的同学认为:近代史上正因为中国贫穷落后,国力衰微,才遭至资本主义列强近百年的侵略与欺辱。也由于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取得真正的民族独立,使民族工业无从发展。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的实现,使工业化获得了发展的前提,而为振兴中华民族,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就必须将工业化、现代化列入日程,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工业国。

接着,同学们又谈到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痛失两次世界性的工业革命机遇的原因。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顾了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能否尽快迈入工业化之路,是表明其落后与先进的主要标志,也是决定其国力与国际地位的关键。

由此,围绕着工业化问题,学生思路更加开阔,思想也更加深刻。此时研讨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研讨活动本身,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已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3.学生在研讨中,每一个议题的提出,都有重点发言人、补充发言人,以及众多的“质疑者”,使得议题的主要发言人不得不如“答记者问”。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还运用了影视资料、光盘、录像片等。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意境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示。

4.从学生的研究成果看,是出乎教师意料的。他们研讨的问题不仅范围广,且思想深刻,角度多样。如,有的学生将抗战时期的延安整风与1957年的整风运动结合起来认识,并联系了当今“反腐倡廉”的时事报道及电视“焦点访谈”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论证了今天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㈢编辑“历史学习报”集体研讨结束后,“历史研讨课”并没结束,这一过程以学生编辑“历史学习报”的形式延续到课后活动中。学生每六人为一组,分组承担每一期“历史学习报”的编辑。“历史学习报”主要登载由学生整理、撰写的本期研讨成果的小论文,并开辟“反思历史”、“质疑征答”、“不同看法”等栏目,将研讨中争议的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言而未尽的问题刊登出来,以引发下一轮的“研讨”。学习报图文并茂,由学生编辑、设计,并利用课余时间用电脑打印刊出。学生对参与编辑设计工作乐此不疲。

学期末,学生主动将每期“历史学习报”装订成册,做为一种有查阅价值的资料保存下来。这是“历史研讨课”带给学生的一种更为深远、绵长的教益。

三、历史研讨课的教学价值

从教育教改的意义上看,学生们在研讨课的全过程中所获得的已远远超出课堂研讨本身的价值。

第一,从研讨前的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这一活动起,学生就已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就开始了自我学习、自我思索。

第二,学生带着自己的议题与立论,进行讨论,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智慧和思维的碰撞中,受到启迪、激励。

第三,学生的研讨,是对教师的教育。让教育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并受到启发与鞭策,更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内涵。

第四,学生在研讨活动中,往往会提出一些甚至令教师也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是极为可贵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个思考、质疑的过程。学生在“问题”之中思考,在思考中积极进行主动的学习而达到解惑。这样,学生就进入了一个积极、主动、愉悦学习过程的良好循环。而每一循环,都是学生不断完善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作者单位:大连市第24中学)责任编辑:林 屹

猜你喜欢
研讨历史教师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秋天在哪里
新历史
美育教师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