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敢昌
我干新闻这一行已经八年了,与许多同行一样,先当记者,后做编辑。在长期编辑记者稿件,我发现许多记者在采访公务活动尤其是会议时最易犯的毛病之一,即罗列许多程式化的“新闻”事实,而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湮没了。
在一般公务活动包括各种会议的采访报道中,我们不应有闻必录,有录必报,而应透过其大量的、纷繁琐碎的一般事实去捕捉那些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在整个新闻采写的过程中,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做工作,一是搜集什么,一是抛弃什么。这一肯定和否定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过程。
1995年冬,西宁市政协召开了一次经济情况通报会,市长向政协委员通报了全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其间,我注意到市长离开讲稿谈到“菜篮子”问题,他讲到山东寿光县农民邵自亮来西宁推广新式大棚种菜技术先受阻后受欢迎之事。我听后立即觉得此事对推广科学种菜,改变西宁农民传统种菜观念具有非凡意义。原本这样的会议很容易写成例行公事的报道——会议地点、时间、人物,再加上会议议题、罗列上一串数字、在凑成这五“W”后交差。但我决心摒弃这种报道方式,将那些程式化、所谓全面的材料弃之不用,而将市长在大会发言中的“插曲”抽出,重点渲染,使之成为“主题歌”。于是我坐上班车深入到平安县采访了邵自亮,随后写出了消息《外来的和尚为何会念经?》。文中对邵种菜的技术、来宁前后当地人对他的不同态度、邵自亮新式种菜法所取得的当地人难以想象的效益及周围农民效法后尝到的甜头,作了简明生动的叙述。在赞扬“外来和尚”勇于开拓西宁市场,探索符合西宁气候条件的种菜技术这种精神同时,也点到了本地农村干部及农户因循守旧,对新技术的怀疑心态和做法。消息见报后,在乡村干部及年轻有文化农民中引起震动,科技在农民心中陡然升值,西宁市郊区农民到邵自亮处取经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一个月内,与邵自亮签订合同要他做技术指导的蔬菜大棚达到60多个,比消息见报前增长了10倍!假如我将那次政协会议只作为一般性的会议报道,将市长提及的邵自亮一笔带过或根本不予涉及,邵自亮的新式种菜法是很难想象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如此迅速推广开来。
1996年秋季,我随同省市有关领导检查大通县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如按老套路,只需将去检查者的领导名单、检查结果写明即可完成采访任务,但我没有满足于此。在检查中我发现该县一块小麦穴播试验田庄稼长势明显优于周围普通田,如将穴播试验田与普通田做对比写出一篇报道来说明科技种田的重要性也无不可。但在继续检查中,我又发现有两块蚕豆地紧挨在一起,长势迥然不同。村干部不经意地说,这两块地属父子俩分别耕种,长势好的是儿子的地,采用的是机械穴播,父亲不信科学,仍坚持传统手播,因而才造成如此“局面”。听到这话,我将这个新闻事实与上面的新闻事实作了对比:两块蚕豆地紧挨着,又是父子分别种,不同的耕作方式,不同的长势,揭示出了老一辈农民和新时代农民在接受新事物上的差异,这些巧合的、可遇不可求的因素,决定了它比前面一个新闻事实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于是我以《父子同年种蚕豆,为何一块肥来一块瘦?》为题写了一篇通讯。通讯发表后,我省一位老报人评价说:用一个生动、真实的事例阐述了科学种田重要性的大道理,比起一般性科普宣传,该文更易被群众尤其是农民接受,应该说,这在西宁晚报科技宣传文章中是一篇比较成功之作。
我在较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认识到一名合格的记者,应摒弃那种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罗列材料、堆砌数字、大而无当的写作套路,这样的稿子只能使读者望而生畏,不忍卒读,遑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一名合格的记者,应以群众喜闻乐见,具体鲜活的事例去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要练就一双慧眼,从纷繁杂乱的众多新闻事实中,“雾里看花”,挑选出最重要的“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