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产业大整合

2001-02-13 17:35
新闻记者 2001年1期
关键词:频道广播电视

陆 地 黄 泓 万 珂

电视产业大整合的号角是在2000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吹响的。会议上提出的许多设想,如:组建传媒集团(包括电视)、试行股份制改革、多种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这些问题,若是放到3年前,有的连提都不敢提或不准提(如股份制)。因此,2000年的中国电视产业大整合,与其说是一次体制大变革,毋宁说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这次整合的主要内容是治理企业法人结构和资产重组。

一、企业法人结构的治理

由于“四级办电视”的建设方针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行已久,中国电视企业的法人结构呈现出模糊、封闭和不规范的特点。这种“模糊、封闭和不规范”表现在:

1.电视企业的法人地位模糊不清。比如,电视台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有法人的一切法律特征;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财政政策使得电视台在自己究竟是“企业法人”还是“非企业法人”这个问题上,陷入了不知所从的窘境。如果承认电视台是“企业法人”,那么,就必须名正言顺地赋予其经营者的合法地位和权利,特别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如果认为电视台是“非企业法人”,那就应拨付其充足的“事业经费”,不应让其自食其力或限期“财政断奶”。对于政府来说,这显然也是个两难选择。

2.一些地方电视企业的法人代表一人多任。按照我国1999年12月25日颁布的《公司法》第三节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亦即公司的法人代表,未经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同意,不得兼任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经营组织的负责人。但一些地方的电视企业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定。比如在华东地区,一个市的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同时又担任了4家下属公司的法人代表。这种法人代表“一人多任”的做法不但不符合“级能管理”和“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精神,容易滋生腐败现象,而且很可能一“人”犯法,多“人”受累(特别是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法人),从而使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两字失去应有的意义。

3.由于制播一体和行政区域的分割,电视产业的法人之间,缺乏有机、有效的联系,特别是缺乏经济联系,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法人的市场体系和结构活力尚无从谈起。

4.还有一些电视台及其下属的公司,压根儿就没有进行法人注册,成为非法的社会组织。这其中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和法制观念淡薄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兹不详述。

在1997年底开始的产业调整期中,电视企业法人结构无序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通过重新审核、登记、注册和县级播出机构合并以及企事业台改站等措施,约有2300座电视台没有获得或者被取消了法人资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82号)精神和2000年8月全国广播电视局长座谈会确定的发展思路,无线台和有线台的合并以及省级以上广播影视集团的组建已势在必行。届时,又有一些刚刚登记、注册的法人将因企业的新一轮合并而消失(合并后,有线台将不再保留呼号和台标)。因此,中国电视产业的法人结构将进一步简洁、明朗、富有效力。但电视台或广电集团到底是“企业法人”还是“非企业法人”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回避不是办法,只会延长痛苦,加大成本。

二、资产的多重组合

我国的电视企业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也不可能把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作为经营的唯一目的,但既然本身也“拥有和控制”一批相当可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就有必要、有责任进行符合“最大增值”的目的而又不影响其政治功能发挥的资产重组。

1.网台分离带来的资产重组

有线电视网络是中国三大信息网络之一(另两个是电信网和因特网),也是中国电视产业的一笔巨额固定资产。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总长已超过300万公里,其中省级以下光缆网络40余万公里,国家级光缆干线网17000余公里,用户超过8000万户;2000年底,24个省(市、区)实现互通互联。我国的有线电视自90年代兴起以来,大多实行网台一体化管理和经营。但1999年国办82号文件发布以后,全国范围内的网台分离正式全面启动。该文件要求“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地(市)、县相应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广播电视传输业务。”目前,河北、天津、广西等十几个省、区、市已完成了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组建。

2.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合并带来的资产重组

上面已经提到,县级电台、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的合并从1997年底全面展开,到1998年已基本完成。但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2000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局长座谈会开始把广播电视机构的合并由县级向地级以上推进。座谈会明确指出:无线台和有线台必须合并;有线不设台,主要职能是传输,同时继续保留节目频道,实行频道化管理;地(市)、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主要职能是转播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可保留一定的节目时段用以播出当地的节目。这种由曾经分别“拥有和控制”一定资产的广播电视机构进行的大合并,必然带来资产的大重组。目前,浙江、江苏、湖南、黑龙江等省已制定出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资产重组、成立省级广播电视总台的方案(有的省包括省教育电视台,不包括省电台),已经或即将付诸实施。例如,浙江省方案是,浙江电视台、浙江有线电视台和浙江教育电视台合并后,保留原有3台的6个频道;通过对现有频道资源的整合,重新分工定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上星传输的新闻综合频道为龙头、5个各具特色的专业频道相配套的多功能、系列化的新格局。三台合并后,统一用浙江电视台的台名,呼号除新闻综合频道用浙江电视台外,其余专业频道皆称“浙江电视台××频道”;浙江有线电视台建制撤销,频道机构升格,改组成为浙江电视台内的三个处级建制的频道编辑部;其原有台名暂不对外使用,以后改为专事有线传输业务的机构。据悉,2001年元旦,整合后的新浙江电视台即推出新的统一台标;新版节目将在春节之前推出。

3.集团化引起的资产重组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设想和计划,组建广播影视集团(仍属于事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主要限制在中央和省一级,主要成员有省级电台、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公司和电影制片厂等;地(市)、县各台合并,不组建集团,但可以某种方式成为省级广播影视集团的成员,业务主要以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为主。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个完全符合上述设想的电视集团,但这项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之中。2000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8月的兰州会议和北京国际广播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2000)上,有关部门的领导在讲话中都一再强调组建广播电视集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9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又在北京召开了上海、广东、湖南和北京等几家省级试点集团的负责人会议,以加快全国广播影视业的集团化进程。按照湖南省设计的广播电视集团化方案,现在的湖南电视台、湖南经济电视台和湖南有线台以及相对独立的生活频道、文体频道将统一在湖南电视台的名下,实行频道制管理;这个集团计划在五年内使资产增值到100亿元。深圳广电集团(包括电影制片厂)也计划在2001年6月份以前正式挂牌。由广电总局牵头、中央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和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中心为核心成员的国家广播电视集团也在紧锣密鼓的筹组之中。如果能抓住机会,在产权问题上大胆突破(至少不要制造新的不清晰产权),在资本纽带的维系下,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则不出5年,中国庞大的电视产业市场上一定会有“春秋五霸”上场或“战国七雄”亮相。

4.组建网络媒体带来的资产重组

在人类进入新千年的钟声敲响后的第10天,世界上最大的因特网服务商———美国在线公司(AOL)宣布,以1640亿美元并购已连续7年坐上全球电视产业100强(TBI100)头把交椅的美国媒体大哥大时代—华纳公司(TimeWarner1999年电视收入188亿美元;而AOL1999财年收入才48亿美元)。此小蛇吞象之举如晴天霹雳,震懵了全球媒体产业乃至整个信息产业,特别是电视产业。中外媒介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解读其中的涵义和影响,至今不绝。

国外的因特网热和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逼人攻势也深深触动了中国的传媒。虽然行政的保护使中国传统媒体可以一时免遭新生网络媒体兼并的威胁,但在“寰球同此凉热”的今天,不变绝对应付不了万变。于是,龙年伊始,北京的9家地方媒体改变了原来在因特网上各自设站、小打小闹的“游击战”经营方式,与实华开等带有民营性质的企业联手,以股份制的形式隆重推出了“千龙新闻网”。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也不甘落后。2000年5月8日,沪上12家最有影响的传统媒体和两家国有信息企业联袂斥资6亿,推出了规模更大的“东方网”。与其他商业网站不同的是,上述两网既有资本的联合,也有人员的联合;既有新闻的直接发布权,也有新闻的间接采访权。两网之间亦有差别:“东方网”既设总编辑,也设董事长、总经理,具备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而“千龙网”则暂时还没有。但不管怎么说,两网都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的“产床”上诞生的“混血儿”。其诞生的过程,亦是传统媒体的资产不断重组的过程。

三、中国电视产业整合中的问题

2000年中国电视产业大整合的尘埃尚未落定,甚至可以说“好戏”还在后头,但整合中出现的下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好戏”也有可能“走调”甚至“唱砸”。

1.机构合并带来挥霍风

电视企业的机构合并,既涉及人的问题,也涉及物的问题,可以说是一次深层次的机构改革。一些地(市)、县广播电视机构的负责人不知是出于对“共产”的忧虑,还是出于对自己头上乌纱帽的忧虑,突然“大手大脚”起来。有的不顾工作是否需要,在大量招兵买马的同时,全面淘汰模拟电视设备,取而代之以数字设备,以便靠“实力”在合并中为企业或者个人争得一个有利的位子;有的给职工突击发钱发物,大有分光吃光之势;更有甚者,企业负责人“醉翁之意”甚浓,整天忙着在国内外开会、考察、旅游,大有“过把瘾”就“退”之意。

2.集团化引发“混凝土比赛”

中国电视企业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集团化经营方式过渡,实在是可喜可贺的进步。遗憾的是,一些地方集团未成,却大兴土木,互相攀比,铺张成风。如一家省会城市的广播电视机构,拟成立一个集广播、电视、音像出版和报纸经营于一身的多媒体集团,尚未正式挂牌,便决定集资7亿兴建广电中心。一家地市级广播电视机构原已有一个2万多平米的广电中心,但觉得不够“智能”,遂又斥资数亿新建了一个约3万平米的广电大厦(其中包括一个1000平米的演播大厅和6个中、小型演播室);最后,竟拼凑了一个占地100亩、建筑面积达8万平米的“广电城”。

像上述这种把集团化演绎成“混凝土比赛”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思想上存在“大即是强”的误区;二是农民意识浓厚,有钱即盖房;三是领导好大喜功,短期行为严重;四是闲置资金无好出路。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曾经预言:“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最大的工厂和办公大楼会人去楼空,变成鬼魂出没的货栈,或改作其他生活起居之地。”托夫勒的预言在欧美日渐被证实:越来越多的公司把资金投入到计算机网络和相关技术,同时大幅度削减新建办公楼的费用;但在中国,显然失灵了。

3.孩子大了算谁的?

“千龙网”和“东方网”都是依托官方的传统媒体成立的,人员亦主要是从各家媒体(股东)抽调(兼职),薪金也多是由原单位支付,大家嘻嘻哈哈,一团和气,感觉都不错。但是,一个吃百家媳妇奶的孩子终究要长大的。这个“亲生父母”“缺位”的孩子长大了算谁的呢?是给他奶最多的媳妇还是“有奶便是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权问题,特别是对法人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的“千龙网”来说。从理论上说,东方网由国有媒体或企业出资建立,其国有资产的性质确定无疑;“千龙网”虽说有民间资本参股,但股东据其出资额享受权益,承担有限责任(风险);因此,两网的产权似乎不存在不清晰的问题。但是,如果两网的整体利益与股东所在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了,股东究竟以谁的利益为重?拿股东薪金的网站工作人员又以谁的利益为重?如果在媒体结构性调整中,有的股东法人地位被取消,其员工和资产以及在网络中的股份该如何处理?各股东代表不同的法人利益,但处在同一市场空间,他们之间(特别是大股东之间)的竞争如果影响到了联盟网站的正常经营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涉及产权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传统媒体的“网络大联欢”最后可能会不欢而散。在这两家网站中,广电企业均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

4.何时看见“看不见的手”?

基于历史文化的特殊背景,中国电视产业在大整合中,不论是机构合并,还是资产重组,都离不开行政力量的干预和推动。否则,那将是一场老牛拉破车的马拉松。但是,行政干预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干预的永久性和主导性。既然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电视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能脱离这个大目标而另搞一套。不管电视产业强调自己如何“特殊”,就资产重组这个环节而言,要想取得最后的成功,其操作程序就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否则,就可能“种瓜得豆”,甚至前功尽弃。

在中国电视产业的这次世纪末大整合中,法人结构的治理和资产重组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整合内容。前者将导致一部分人行政权力的削弱甚至丧失,后者将引起一部分企业产权的有偿让度、转移甚至无偿划拨。因此,有人弹冠相庆,有人向隅而泣;有人倾力推动,有人暗自作梗。但是,历史并不因为个人的得失悲喜而停止或者放慢前进的脚步。本已落后的中国电视产业在跨越新世纪门坎的同时,必须跨越思维和心理定势以及既得利益的障碍,向一切旧观念旧条条、旧模式挥手告别。民穷,则国不富;企业强,则国家必强。中国电视产业大整合的成败与否,将决定她以何种面目、何种姿态出现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更决定了她最终能否成为世界电视产业乃至信息产业“强者俱乐部”中的一员。2001年,中国电视产业的整合步伐将大幅度加快;被动不如主动,迟动不如早动,小动不如大动,不动死路一条。但不同的整合将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种豆者,绝不会得瓜。

猜你喜欢
频道广播电视
寒假快乐频道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星空榜
频道
专家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