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遵贤
凯凯今年5岁,聪明活泼,调皮可爱。一日,忽然听得他哇哇大哭,住在隔壁的退休教师张奶奶怜爱之心顿起,忍不住想到凯凯家看看,一进门。只见凯凯妈妈正在气头上,用小竹条抽得凯凯直跳。张奶奶忙拉住凯凯妈妈,忙问怎么回事?凯凯妈妈嚷开了:“你看气人不气人,刚装修的房子,这小家伙拿着菜刀剁他的小木片,把木地板砍成这个样,您看怎么得了!”张奶奶看了看,木地板被砍了好些刀痕,就问凯凯,“干什么来着?”凯凯说:“做小木船。”抽泣中含着几分委屈,张奶奶听了心头一热,把凯凯抱得紧紧的。
5岁的孩子。在独立性、自主意识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喜欢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由于认识有限,经验贫乏,于是又常常闯祸。就如凯凯,在家里喜欢搬弄,因而弄坏了玩具或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家长常为此烦躁、忧虑。在他们看来,孩子变了,变得淘气不听话,没有以前那么好玩,那么乖了。
从表面上看,家长的烦躁、忧虑不无道理。他们的想法和对孩子的要求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从孩子发育成长的阶段性来看呢,又似乎要求过高,因为家长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以成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孩子的。
古语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是对孩子的将来既期望“成人”,又期望“成才”的两种预测。事实上,如今家长特别重视的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即渴望孩子早点“成才”,而在“木地板”事件中,家长却又是从“成人”这个角度来教育孩子的,即从道德行为规范上要求孩子(教育方法还不对,打孩子),但是家长在要求孩子行为规范的同时,却又无意识地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动作的灵活多样,使他们心理上的独立性倾向和自主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在他们摹仿成人运用劳动工具,参与劳动实践的同时,智力上认知能力、创造性能力又得以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这个孩子就越聪明。”这是因为手的动作和运动,特别是手与人体外界物体的接触,能直接刺激大脑皮质,促进脑细胞的活动,而人的幼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便是动作思维。
允许孩子使用工具,并且教孩子使用工具制作各种小玩艺儿,会使他们更灵活地控制手的各种动作,更乐意用手去触摸感知外界物体;让孩子认识各种工具的用途,学会使用的方法,能直接扩大孩子的认知领域。儿童在运用各种工具的时候,他们的思想便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经常使用工具进行自己的制作。那么其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便能得到极大的发展。
现代居家多单元斗室,面积狭小,加上装修后,需要特别爱惜,这就大大限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性。幼儿在家里。这儿不能动,那儿不能摸,幼儿还能干什么呢?只能玩那些买回来的现成的玩具。而又由于家长对“爱惜器物”的强调,儿童偶尔把玩具拆坏了,也许还要挨骂、挨打。那么,孩子在行为上或许规范了,爱惜东西的观念或许强化了,但是智力发展的基点——动手能力的发展却受到了制约,探索欲望被压抑了,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会熄灭。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教授说:小孩子的环境中,一根木棒,一块木板,都是玩具的材料。如能给小孩子简单的工具,如小锯子、小铁锤、钉子等,便能做出许多有趣的玩具来。我们对于小孩子有计划的活动,应从旁赞助他,使他成功。如今的家长都舍得花钱给孩子买玩具,市场上也应有尽有,就连风筝也不需要自己制作了,孩子们能自己做玩具的已很少见。小凯凯能自己动手造小木船实属可贵,砍坏了木地板固然可惜,但是,如果一顿狠揍,挫伤了凯凯的积极性,熄灭了智慧的火花,甚至因此而扼杀了一个发明家,一个创造天才,岂不是因小失大?
凯凯的妈妈,不妨先与凯凯交谈,问问他在干什么,对他的设想和创造行为加以鼓励,然后告诉他,在木地板上做小木船不合适,进而给小凯凯一块木垫板,领他到合适的地方,让他继续自己的制作,凯凯一定很乐意。这样,幼儿的心灵没有受伤害,木地板也不再受损害,既肯定孩子的创造行为,又教他爱惜东西,德育、智育双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建议,有心的家长不妨再给孩子一个工具箱,备些工具、材料,让小阳台做他的小作坊,任孩子去敲敲打打。即使伤了手,出点血也没什么大不了,裹上创可贴,不几天就好了。知痛是一种感受,知惜是一种升华;失败促使孩子改进,成功更令孩子奋发。创造绝对是快乐的事,让你的孩子多动手吧,手巧才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