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如
美国人喜欢把自己住的房子称做“家”,而家中之家恐怕就是厨房了。
有一次到一位美国朋友的家中去,进了门则看到厨房里有一横幅:“家,甜蜜的家”(Homes,sweethome)。朋友是个单身的职业妇女,每天都忙碌,上班下班,三餐几乎都在外面草就,家中的厨房形同虚设。可是,当我们坐在她家的厨房喝咖啡,分着她从超市买来的现成的樱桃派的时候,“家”的感觉,那种温馨而亲切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话题也变得随意而多元。
从此之后,我开始注意美国人的厨房,尤其在自己买房的过程中,更是过够了看人家厨房的瘾。看房子,看房子中厨房的造型和结构,屋内的设计和摆设,主人的趣味和嗜好,如同看一个人一样,从外面的皮相和风格中可以分析出里面的性格和背景。
有的人家,厨房的桌面上堆满了东西,从干花鲜果到相片工艺品,热热闹闹,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和琐碎。有的人家,厨房整齐简洁,光可鉴人,足见主人的严谨和仔细。有的人家,厨房小而局促,这家人的经济状态令人一目了然。有的人家,厨房大而气派,新进雅痞的味道依稀可闻。
大而气派,宽敞而明亮,其实也是大多数美国人喜欢的格局。任何人走进这样的厨房,看到落地的大玻璃窗下,阳光不邀自来,洒在蓝天般色彩的转角长沙发上,清爽的木制地板当中洁白的大理石吧台上好酒横陈,都会感到一种惊讶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美妙的不可言喻的享受。所以,现在的土地开发商在推出新款房子的时候,总是以大而气派、宽敞而明亮的厨房以及浴室为号召,以此迎合大众的需要。一栋新房子,卧室尽管可以很小,书房尽管可以很暗,可是,现代的厨房一定要豪华,一定要宽敞,采光一定要好,视野一定要开阔。因为,美国人的厨房是家中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娱乐休闲,开派对待客,工作学习,都可以在这里进行。
这样的构造和气氛在传统的中国厨房中还比较罕见。中国人的厨房似乎仅限于做饭,它的存在基本上是因为它的功能,狭小局促和油腻也就在所难免。记得自己在很多年之后第一次回上海,高高兴兴地踏进家中的厨房,第一句话居然是:“厨房这么小这么脏啊。”说得大家一愣,自己也立即后悔莫及。
后来几次回国,发现上海人的居住条件日新月异。曾经熟识的亲戚朋友邻居纷纷迁入新居。新房子的漂亮和宽敞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不过,很多新房子中的厨房却依然承袭旧上海时代“灶披间”的格局,有点小有点窄有点封闭,被安置在房中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
宽敞舒服和安宁,自然是家所以成为家的理由之一,而清洁,更是厨房成为家中之家的必要条件。
刚到美国时,在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家中“Live in”,包吃包住的代价,是每天晚上做一件家务:清洗厨房。
美国人做饭很简单,不起油锅不炒,尤其对待蔬菜的办法,只有两种,不是生吃便是水煮。所以,老太太家中的厨房虽然大而庄严,洗碗擦桌子清洁炉灶的功课三下五除二便可结束,拖洗地板也非难事,十几分钟后大功告成。擦灯具需要爬上爬下,颇费一点周章,而令人头痛的事情莫过于擦餐柜中的银器了。
有一天,正和老太太一起擦银器,老太太说,从前也有一个中国来的留学生住住这里,什么都愿意干,就是不愿意擦银器。“她说,擦银器很无聊,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老太太疑惑地问:“她怎么这样说呢,真是不可思议。”
我听了便想,那位留学生说的话其实很可思议,因为这恰恰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心里话。
当年住在擦银器的老太太家的时候,曾经认识过一个也是大陆来的留学生。她的运气比很多人要好,有姑妈一家在此地收留她。我与她谈话的时候,谈到了自己在老太太家洗厨房的经验。她便告诉我,她的姑妈虽然没有银器,对厨房的事情也非常讲究。每次她在厨房做菜,姑妈总是握着一片大林布,跟在后面,沿路擦洗,一点油渍都不会放过,吓得她不太愿意到厨房去了。
有一天,我到她家中去看她,她正在厨房中炒菜。油还未热,青菜就立即放下去。“这也算炒青菜吗?一点声音也没有。”我问。中国人炒菜一直都是热火朝天的。锅碗瓢盆的声音,油煎火爆的声音,向来是厨房交响乐的组成部分。如此鸦雀无声的厨房似乎不是中国人的厨房,至少将中国人的食文化搞得毫无趣味。“好吧,我们索性来好好炒一炒,烧一顿像样一点的中国餐,反正姑妈一家都出去了。”她一边豁出去似地说道,一边痛下决心地拉开冰箱门。
我便帮着她炸鸡腿,煎鱼块,炒蔬莱。厨房中一时“吱”,“吱”,“咋”,“咋”,“乒”,“乒”,“乓”,“乓”,油烟中香味扑鼻,好不热闹。
正当大炒特炒,烧得兴奋的时候,房子中的火警监测器突然叫起来,吓得我们一时魂飞魄散。原来,厨房中冒出来的油烟触发了安装在房子中的火警检测器。于是,我们赶紧手忙脚乱地熄火关炉子,扑东扑西地开窗开门,并急中生智地用一张塑料纸罩住火警检测器,以免惊动当地消防队。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自己的厨房,才明白过来:按照美国的法律,每个家庭必须在房子中安装两个以上的火警检测器,其中,厨房是重地,火警检测器必不可少。
幸亏,同学姑妈家的房子是老式的房子。如果是稍新一点的房子,火警检测器发作之后,就可能启动安装在房子中的灭火系统。假如灭火系统也同时发作,大水自动地从头顶上方倾盆而来,同学姑妈家的家具和地毯岂不要全部“泡汤”?
火警检测器自然是美国设计和制造的,它不会将中国人轰轰烈烈的做饭炒菜的特点考虑进去。可是,于法于理,中国家庭又不得不安装这样的火警检测器。所以,在美国安居乐业的中国人早就已经将家中烧饭做菜的方法彻底改良。当年同学曾经学会的安静无声的方法其实就是改良后的程序,在久居美国的中国家庭中成为一种规范。
有一阵,国内的一个朋友到美国来做短期访问,暂时住在我家。每到周末,他便在厨房中大显身手。只要他一开锅,厨房中便开始乌烟瘴气,搞得我心惊肉跳片刻不得安宁。除了将家中所有的门窗大开之外,我惟一能做的,便是像同学的姑妈那样,拿了一块大抹布,跟在他后面“帮忙”。从那之后,我彻底弄清楚了,为什么此地的美国人不愿意将房子出租给中国人,为什么很多此地的中国人也不愿意将房子出租给刚到美国的中国人。因为,他们不太愿意有一个十分中国化的厨房。
中国人在家炒菜受到如此的限制,做出来的中国菜必然失去原汁原味。加之,每一次炒菜结束之后,家庭主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弄干净厨房,使之恢复原状。这,会让人产生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在法理之外,再加这条“情”的压力,比较忙碌一点的中国人便开始与厨房疏远。所以,在美国,中
国祖传的文化被美国文化同化的第一个结果,便是中国人的厨房逐渐变得和美国人的厨房相似,首先是一种摆设,其次才有它的功能。
我相信,这一点必然是促成中国餐馆在美国各地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可以避开自己家的厨房,却避不掉天生而成的一个中国胃。如果能以极小的花费来解决吃饭的大问题,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中国餐馆便成了中国人的大厨房。这一点,和美国人一样,美国人的餐馆历来就是美国人的大厨房。
走进中国人的大厨房,大致体会得到中国人在餐饮方面的传统。而走进美国人的大厨房,也可以了解美国人在餐饮方面的文化。
简单说来,中国人聚集在一起,总是非常热闹,当餐馆中有色香味助兴的时候,更是吵得天翻地覆,不但声音很大,肢体语言也很生动。弄不好会有两个付账的人,争先恐后地拉来扯去,跟打架一样。美国人看不懂的地方正在这里:为什么这些中国人在一起大吵大闹大叫大打的,脸上却一个个还都笑嘻嘻的呢?
美国餐馆的气氛就安静多了,大家背颈挺直,目不旁视,吃饭吃得很小心,动作也很小心。万一有人要说话,也总是把嘴巴先擦干净.食物全部吞咽下肚之后方能开口。
很久之前,我到一家美国的快餐店吃晚饭,一坐下来,便舒舒服服地将右脚伸直,探到对面无人的座位之下。吃着吃着,我突然在眼角处看到临近的一个美国女人一直在打量我。当我问讯的目光和她相遇时,看到她对我微微摇着头,似乎意有所指。我反观一下自己,才意识到自己的吃相确实不太雅,便不声不响地收回了脚,挺直了腰板坐正。那个女人才对我笑着点了点头,似乎放心满意了。
我相信这个女人,如果不是在美国人的大厨房,如果不是忍无可忍的话,一定不会管这种闲事的。
美国人在吃的形式方面非常周到,非常文明,注意每一个细枝末节。而在吃的内容方面却不甚用心,不花时间,不讲究,不求甚解。有一次在中国餐馆,我们请一位年轻的美国朋友吃饭。席间,当侍者上一道有头有尾的全鱼时,他高声怪叫起来:“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我们告诉他,这是一条完整的鱼。鱼,懂不懂?就是会在水中游动的鱼。他说:“吃的鱼,怎么也是这样的呢?”对这些美国人来说,水中游动的鱼。只有在水族馆和电影中才能看到,而餐桌上的鱼,历来都是去皮去血去刺去骨去头去尾之后,在超级市场上出售的鱼。在他们的概念中,鱼,应该就是一片片整理得很干净的鱼片,就像吃的牛,天生就是一块块牛排。
这样的思维,有时候要归功于美国消费市场的方便。除了人们在吃的方面所费占人均收入的极小比例之外,市场上提供的种种方便也让人有足够的理由偷懒。超级市场上,鸡是鸡脯,鱼是鱼片,虾是虾仁,无须令人去皮挑刺掐头去尾地忙得一团糟。水果蔬菜也都干干净净,大多有洗净切好现成的,更不用提各种冷冻和方便的食品。至于,一通电话,就可以在家门口收到热呼呼的食物,从中国炒菜到意大利比萨,从越南面条到墨西哥卷饼,让天真的美国人自小就认为,吃,实在是举手可得的小事一桩,何必大动干戈。
丈夫在伯克莱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参加过几次东亚系举办的冷餐会。餐会上提供的食物大概就是酒、饼干、奶酪等几样。这样的食物拼凑起来,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不但枯燥单调,还有一点怠慢客人的意思。
可是,又有哪个美国人是真正在乎吃的是什么呢,又有哪个美国人真正在乎餐桌上有没有冷盘、热炒、大菜、浓汤和点心,是不是一道一道按着次序端上来的呢。
再说,餐会的目的并非邀请大家来吃的,而是提供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大家自由而无拘束地交流和交谈的机会。食物,在这里只不过是手段和工具,意思意思而已。
至于家庭和群体的聚会,就可以更加随便和随意了。“Pot Luck”是大家都喜欢的聚会形式。每个参加聚会的人自带一个菜,甜点也可以,水果饮料也可以。主人安排一些餐具,将自家的厨房或者院子提供给大家。一个派对就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却也热热闹闹地进行。
这样看来,美国人大概吃得过于简单而随意,厨房就比较容易干净和整洁,聚会以及人际之间的交流也就可以经常进行。而中国人大概吃得过于复杂而隆重,中国厨房就难以维持干净和整洁,聚会以及人际交流也难以经常进行。
当中国人提倡与国际接轨的时候,我想,最困难的,莫过于中国厨房和美国厨房的全面接轨了。
(邹今、曹晓曙摘自《萌芽》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