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新
从历史上看,50~60年代中国台湾自身实力同大陆不成比例,全靠美国干预维护分裂局面;70~80年代岛内依仗“经济起飞”羽翼有些丰满,才能在美国撤军后仍对抗统一;自90年代到现在两岸围绕统独的斗争加剧,岛内分离倾向滋长的基础也在于经济因素。大陆若想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在于争取综合实力的更大优势,这恐怕是纵观半个世纪台海力量对比演变后所应悟出的最深层次的结论。
两岸经济发展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半世纪来两岸未开大战,衡量实力消长主要看的是经济发展。回溯两岸经济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原先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中共解放大陆时接收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90%的经济成分还停留在古代的农耕生产方式,近代工业产值不足经济总产值的1/10。台湾当时却已步入工业社会。日本将此地作为“皇土”建设时经济虽畸形发展,毕竟建立起近代化基础设施。以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发电量来对比,日占时期台岛年发电量达13亿度,人均年用电200度,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相当于台湾80倍的大陆在40年代最高年发电量不过60亿度,人均年用电量只有11度,仅相当于台湾的1/20。
台湾的经济发展条件虽远胜大陆,在50年代其增长速度却落后于大陆。1950年台湾国民收入按汇率为11亿美元(当时美元币值相当现在的4倍以上),人均年收入130美元;同年大陆国民收入为426亿元人民币,按汇率合美元100亿,人均年收入仅18美元。1959年大陆的国民收入达到人民币1200亿元,按汇率为500亿美元,人均达80美元。当时台湾经济也有发展,却因采取让台币不断贬值以刺激出口的政策,人口增长又快,1959年全岛国民收入按美元汇率计算只有15亿,人均年收入140美元,同9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多少提高。此刻大陆国民收入总量按汇率计算已达台湾的30多倍,人均相差也不到一半。虽然从当时的汇率看人民币对美元偏高而台币偏低,不过此刻确是两岸经济力量对比对大陆最为有利之时。
1954年,蒋介石会见美国务卿杜勒斯时就承认自身无力反攻大陆,却寄希望于美国对华开战为他创造机会,因而在岛上注重稳定而没有长远发展规划。大陆方面却是全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在1958年前还基本是按计划稳步前进。
在50年代毛泽东认为解决不了台湾,关键是实力还弱于美国,对台湾本身的力量并不重视。1958年中国钢产量只有800万吨,美国则有1亿吨,同年中国的国民收入总额也只相当美国的1/10。因此毛泽东提出,只要我们搞到1.5亿吨钢,吹口气它就跑了,这个“它”指的是美国而非国民党。炮击金门时毛泽东下令大炼钢铁,目标就是“超英赶美”,结果炼出一堆废铁。在“大跃进”受挫的1960年,毛泽东就清醒地指出台湾问题可能要留给下一代人解决,这恰恰是从中美力量对比的角度而言。
60~80年代经济实力天平向台湾倾斜
大陆与台湾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人均差距拉大,是在60年代以后。此时,毛泽东把主要精力用于“反修防修”的政治斗争,国民经济因反复起降基本陷入停滞;蒋介石却通过金门炮战时美国采取的脱身政策看出“反攻”彻底无望,集中力量经营宝岛。美国也在减少军事保护的同时加大了对台经济扶植的力度。
台湾从1963年兴办进出口加工区起大量引进美日资金,通过外贸带动岛上经济快速增长。1970年台湾国民收入按汇率超过50亿美元,人均400美元;进入70年代,台湾又搭上了世界上新技术革命的“国际列车”,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大陆却因政治动乱、过度的战备造成经济重心转向偏僻的三线等原因,发展速度与台湾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直至1978年末中共11届3中全会。按邓小平的话说,已经耽误了20年时间。
进入80年代台海两岸经济增长率相当,平均每年在7%左右,不过按汇率计算双方的差距还在拉大。1990年台湾国民收入按美元折算已达1600亿,人均年收入近8000美元;同年大陆国民收入按美元折算不足4000亿,人均年收入只达到350美元。这一现象,主要是过去的积淀和发展惯性所致。大陆方面为了使经济与国际接轨,连续4次降低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以刺激出口;台湾却因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增强以及美国的压力,于1985年以后使台币大幅升值。至80年代末,按汇率计算两岸经济总量达到2.5∶1,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
尽管两岸之间的经济总量和实际消费水平并不完全合乎美元汇率所表现的比例,台湾方面毕竟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对抗大陆也有了本钱。当美国于1979年从台撤军并断交、废约后,大陆方面提出了“叶九条”、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等优厚条件,蒋经国、李登辉都不接受。又正是靠着经济实力,台湾能在90年代成为世界军火市场上的第二大买主(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还能用“银弹”拉拢小国并开展“实质外交”。
90年代以来力量对比又对大陆有利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又有所加强,中国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人一面加强对台斗争;一面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自90年代以来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已超过台湾。1999年大陆的国民收入已达到人民币8万亿元,按汇率相当1万亿美元,人均近800美元;台湾的国民收入则折算为2800亿美元,人均达1.2万美元。尽管这种按汇率的折算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实力。
两岸的力量对比除了国民收入的价格估算,还要看工业、资源和科研能力,这些方面大陆都占更大优势。以衡量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发电量来看,大陆现在是台湾的5倍(这比解放前的比例还略高)。钢、煤、石油等产量优势更大。至于基础科学特别是尖端技术的科研领域,台湾最著名的科学家吴大猷前些年到内地考察后承认要落后大陆20年。当然,台湾在某些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上占有优势,但却带有浓厚的对外依附性。大陆发展经济的资源绝大部分靠自给,台湾则要靠进口,这在国际风云变幻和战争条件下又会是决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关键。
总之,半个世纪以来台海两岸的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发展,大陆方面由于有过"大跃进"和"文革"两次大挫折,发展速度一度领先后又有较长时间的滞后,这10余年来又超过台湾,总体实力对比已向着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当然台湾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人均收入方面仍占优势,而且在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大陆方面也很难在短期改变这种对比。
由于台湾当局对抗统一从来不是单靠自身之力,向来借助于外力干涉,衡量两岸实力对比时也不能忽略美国因素。1999年美国的国民收入达8万亿美元,按汇率是中国大陆的8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购买力标准计算也相差3倍。从某种意义讲,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弱势是至今未能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所在。两岸军力对比演变的反常现象
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国富才能兵强,经济实力决定着国防费用的投入。台海两岸在80年代以前,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提高军费,此后却出现了一方下降,一方大幅升高的反常现象。
1950年两岸对峙的形势刚刚形成之际,大陆方面的国防费开支为人民币28亿元,折合7亿美元,占国民收入的7%和国家财政收入的40%。这一年台湾的军费开支折合2亿多美元,占国民收入的20%和政府财政收入的80%。同养兵500万以上的大陆相比,台湾养兵50多万,军费却是大陆的1/3,只有靠美援维持。
此后30年间,双方的军费开支都在攀升。1959年大陆的国防费开支50亿人民币,当时折合21亿美元,同年台湾军费折合4亿美元,这也是双方差距最大的时期。1970年大陆国防费为人民币145亿,折合60亿美元,台湾军费此时约合10亿美元。1980年大陆的国防费为人民币193亿,折合120亿美元,台湾的军费则接近30亿美元。虽然大陆的军费一直为台湾的几倍,但是主要对手是美苏等世界强国,并未将台湾作为主要假设敌和竞赛对手。
进入80年代以后,大陆方面的经济虽然快速发展,国防费却节节下降。台湾却随着经济力的增强不断增大军费投入,使双方的防务开支越来越接近。1990年大陆的国防费不超过60亿美元,台湾的军费按汇率也达到这一数字。到1999年,双方在这一领域开支按汇率算都是100亿美元。而台湾现有40万军队,只及大陆的1/6。按军事费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算,大陆只有1%,台湾则达4%。
国外的军事评论大都称,中国政府公布的国防费仅是政府为军队支出的供养费,不包括国防科研和军队自身生产经营等项费用。然而台湾也有许多隐性军事费用,如军事科研、许多武器的特别外购和民间军训都不列入政府公布的军事开支,这笔钱有时占公开防务费的近一半。双方的实际军事开支,按美元汇率算应该是相差不多的。
改革开放的20年间,大陆的军费开支下降,表现出了决心省下钱来搞和平建设,国防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在世界各大国中是最低的(美、英、法、俄等国都占3%左右)。台湾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充分反映出想达到与大陆"军事平衡"以对抗统一的用心。
军事实力大陆占绝对优势近10年来台海两岸的防务开支按汇率算基本相等,国内外的专家却差不多公认大陆的军事实力一直占绝对优势。享有权威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97年的《世界军事力量对比》研究报告中,对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力量对比列举了如下数字。
近年来美国以上述数字为根据,强调要向台湾出售高性能武器,才能在大陆军事力量占数量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让台湾维持海空装备的质量优势。
在两岸军费开支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在实力统计表上的对比如此悬殊?这恐怕要从三方面解释:一是大陆方面在改革开放前军费高出台湾许多倍,大量旧装备是那时留下的;二是大陆的武器绝大多数是自己生产,台湾则多靠外购,同样的装备价格要相差许多倍;三是大陆方面的许多装备技术含量不高,而台湾的第三代战机和新型舰艇数量虽不大,其价格和质量都很高。
进行现代战争,虽然要有一定数量的武器来保证,但是对装备的质量要求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台湾现在自吹有"海峡的局部制空、制海权",也就是认为在战略打击力和军队规模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仍能在阻止对方渡海这一局部力量上占有优势,便可保持割据一隅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总体军事力量虽一直占优势,不解决台湾海峡局部地区的海空军质量优势问题,也难以制服想走台独道路的分裂势力。
最近,中国政府和军方一直强调要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走科技强军之路,积极改善技术装备,这显然需要增大国防费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因实行中央对下让利和国防开支让位于经济建设的政策,国家财政收入已降至仅占国民收入的13%(各发达国家一般接近30%),国防费用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又降到7%左右(各大国一般在10%以上)。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以说是对当年财力过于集中和军费过多的一种补偿。而国际间发展军备的经验证明,大中国家的国防费只要不超过国民收入的3%和政府财政收入的1/7,对经济建设一般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这个规律看,大陆方面就是把国防费再增加一两倍也是应该的。
台湾的防务开支,仅就其公开的费用看就占国民收入的4%和政府财政收入的25%(如加隐性费用还要多一半),已达到了维持经济正常发展所允许的最高限。如果想在此领域与大陆搞平衡竞赛,已难再像当年那样得到美国无偿资助,只能靠大幅度增加自身的防务费开支。如此下去不仅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岛内居民的生活,到头来在军事实力上也仍无法与大陆抗衡。总之,以台湾一岛想同大陆搞实力对抗,最终只能是自寻绝路。△
(原载香港《广角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