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词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世纪,而武术却如一个老人,脚步逐渐放慢,与现代化的氛围格格不入。变则通,武术如何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不被外部信息所左右,是一个极其艰巨的认知过程。为缩短这个认知过程,我们有必要就中国武术的过去以及面对的历史情境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番探讨。
武术面对的历史境况
自《诗经·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记载起,有文字记载的武术已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桑。清末,中国社会变革急遽,封建社会制度的崩溃,共和制度的反复,错综复杂的中西文化碰撞与渗透,使原先依附于皇室和贵族的武术官员,失去了依附对象和经济地位,生存迫使他们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隐逸山林的乡野武师也因战乱和贫困,逃离可以逍遥的“世外桃源”,动荡使他们大多聚集于城市,尤其是商业较发达的、有文化传统的大城市,以自身的武技去谋职或卖艺,来维持生活。
与此同时,武术教育也从原来的“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封建模式向西式办学发展,1900年耿继善在北京西四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就是标志,这种新式武术教育方式一直影响到本世纪末。80年代后期,中国大地兴起了武术馆热,其施教方式与内容,仍未脱离四民武术研究社的传艺模式。
革命、战争使枪炮、火药成为对抗的主要物质形式,一拳一脚的原始对抗已退出了对抗形式的主流。在西欧,格斗已划为体育的范畴,成为娱乐休闲方式。受此影响,职业武术家也改变了生活和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武术的地位和功能,武术随即向多功能转化。二十世纪的中国,虽然有封闭或相对封闭的年代,但总体趋势是走向开放,与世界相沟通。自成一体且地域性很强的武术能否以及如何“走向世界”?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又会给它带来什么?现代化对武术有何冲击?始终是武术家和武术爱好者所关注的课题。
武术面临的问题
在这种历史境况中,武术遇到的问题多多,试举数例:
一、武术的地位与功能问题。冷兵器时代,武术是统治者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步入仕途的手段。18世纪时,虽然随着西洋人的入侵,枪炮火药进入了中国,但是从没有构成对传统武术独尊地位的挑战。19世纪就不同了,随着国内战争的扩大和频繁,枪炮火药的涌入和自制战争工具大规模的形成,武术退出了战争的舞台,退的竟然连和枪炮火药分庭抗礼的机会都没有。
长此以往,武术会不会被淘汰掉?数十年来,已有不少的预言。面对这种形势,武术界应持什么样的态度?以拳脚取胜的战争没有了,武术作为士大夫和贵族升官发达的功能趋于没落势所难免,而成为公众健身、防身手段,已成为必然。有时候,武术还要作为某种思想的宣传工具被使用。旧的形式不适应新的功能,由于去掉了殊死搏斗的残酷,使它缺少了视觉冲击力;以小打大,以弱胜强,又缺乏现代体育公平竞争的品质……诸如此类,都属于功能或与功能相关的思考,适应新功能是无法避免的,也属历史的必然,但如何适应?如何改革?适应和改革往往以失去武术的重要特征为代价,于是矛盾重重。
二、西方体育观念与运动技巧的融入问题。西方体育观念的引入拓宽了中国武术家的视野。西方体育强调公平竞争,而这正是武术所缺少或是不强调的。
但是,已有的一切引入和融合,都有它的合理性和意义,并在整体上丰富了武术的理论和实践,推进了它的变革和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理论“过时”或“不中用”了。武术的“整体”、“天人合一”和“去形留意”及“真、善、美”的观念等等,都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困难的是,如何使两种观念在冲突中取长补短,历史证明,简单的非此即彼或激进的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无益于武术的发展和昌盛。
三、谁来进行价值认定的问题。在很多理论者和武术家心中,似乎在外国,哪门武术得到了赞扬,或哪门武术打败了不管干什么的、不管在什么场合中的外国人,便欣喜若狂,自以为成了不可一世的武术家,或某一门派的杰出代表甚至大师了。这至少是一种错觉。外国人能够欣赏、喜欢武术,当然是好事,但是,它们大多数不真懂中国武术。他们说好的未必就好,他们看不懂中国的桩功,也缺少心意的感悟。西方人对武术的兴趣远不如中国人对西方体育和拳击的兴趣高、了解多。他们以为经济强大,文化和体育也必然强,便有意无意地以西方中心意识看等其它运动项目。他们总是高高在上的选择者,而我们总是被选择者,而且他们的选择眼光也多是有色的、不平等的,对这一点,国人应有自觉意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人看不懂、看不上或者胡乱看、胡乱评价武术是不可避免的。万不可以他们的标准为标准,以他们的爱好为爱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态度。认真听取意见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而轻视或放弃了武术所固有的基本特色和价值标准,把对西方体育项目进行简单的模仿视为新的武术,那就本末倒置了。
四、接受问题。武术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历史悠久的另一面是古老,是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向和要求。近百年来,数不清的武术家探索武术如何革新,并取得了卓越成绩。从清代的陈长兴、杨露禅、董海川、戴龙邦、李老农到近代王芗斋、杨澄甫、姚仲勋等人,都从不同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在传统中求变革,像王芗斋那样;或以传统为本,适当吸收西法,像姚仲勋那样,武术的多样化已成为现实。认为只有自己走的才是大道,别人走的全是窄路、死路的观点,不过是闭眼不看现实的狭隘之见或发昏的自我膨胀而已,不足与之论。
武术在接受上确实存在着“断裂”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教育中忽视了武术的鉴赏和实践。克服这种断裂,加深对武术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的理解,是极为必要的。近些年,各类武术场馆风云而起,但却缺少真正理解武术的教练和教员,也缺乏统一的武术教材,更缺少心胸广阔、善于团结各门派且眼光独到的武术工作者。这些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何弥补这一课,仍有大量认知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需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