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旌旗

2000-06-13 13:10
精武 2000年11期
关键词:金主辛弃疾

练 健

晚年,辛弃疾罢居铅山。此时,有客来访,眉飞色舞,大谈功名。辛弃疾看似如千年古井,不起波澜,而心中却有万马奔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chān音搀)突骑渡江初。燕兵夜(chuò音绰)银胡(lù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辛弃疾聚众两千,参加耿京抗金义军。次年,辛弃疾奉表南归,而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辛弃疾闻讯大怒,“赤手领五十骑,缚取(张安国)于五万众中,如挟狐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初见宋洪迈《文敏公集·稼轩记》的上述记载以为有些夸张。试想,五万金兵,如果不敌五十骑燕兵,金主完颜亮又凭什么南侵?南宋收复失地,岂不是易如反掌?

但仔细想一想,这也是有可能的。

卖友求荣的叛徒,其人格之卑劣,令沙场征战的金国血性汉子也压根儿瞧不顺眼。现在,辛弃疾来算账了,则正好顺水推舟,借刀杀人。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么一种“壮观”场面:金营,背山面水,戒备森严。五十骑踏碎波浪,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金兵虚张声势地鼓噪、呐喊几声,让开了一条大道,如雨飞箭,泼向了天外。

想到这一节时,我对辛弃疾就更加敬佩。率五十骑深入敌营生擒叛贼,无论如何,需要过人的胆略和矫健敏捷的身手,而吃透金军的心态,则需要一种大智慧。

辛弃疾无疑是一介书生。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首先是雄冠两宋的大词家,而“唐诗宋词”又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巍巍高峰。

一介书生,很容易与“文弱”两字连缀在一起,文弱书生,似乎成了一个固定熟语。如果您有兴趣慢慢在历史上的星空中搜寻,那么,确实有许许多多弱不胜衣、愁肠满腹的文人墨客扑面而来。他们吟风弄月,他们借酒浇愁,他们见落花而流泪,他们闻长空雁叫而伤心。尽管他们也纵声高歌,也拔剑击柱,也雄心万丈气贯长虹,然而,他们单薄的身躯苍白的脸孔却永远让人挥之不去。

辛弃疾不是文弱书生,这不仅仅体现在他“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楚天千里清秋”的一曲曲壮词上,也不仅仅体现在他《十问》、《九论》纵横捭阖的御敌方略上。后代史家常常感叹:辛弃疾是一位有将相之才而未得其用的文人,是一位勇武谋略堪称一流的文人。

辛弃疾生擒叛贼之后,率众南归。二十五万燕赵慷慨之士的马蹄卷起满天尘土,敲打着江南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情与侠气使建康的画舫勾栏甜腻的胭脂味黯然失色。宋高宗君臣害怕了,就遣散了他们,辛弃疾改差江阴签判。此后在宦海沉沉浮浮,而收复中原失地,注定成了他遥远的梦幻。

南归之后的辛弃疾,大概真的被改造成文弱书生了。人们只在他醉里挑灯看剑时,在他登临高山拍遍栏杆时,才会蓦然想起:这人,原来是叱咤风云的一员猛将啊!□

猜你喜欢
金主辛弃疾
金主爸爸的炫酷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辛弃疾也是“及时雨”
辛弃疾作词限酒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