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绪平 杨毅红等
吴绪平 杨毅红 李家康 王艾姣 王亚文 刘又香 周 爽
(湖北中医学院针骨系,武汉430061;1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 选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组(治疗组)和药物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百会透前顶,率谷透悬厘;对照组先后用川芎嗪和脑复康注射液静滴。结果:在显效率上,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1);在改善偏瘫和失语积分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调节其血浆中β-EP含量上,两组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已接近正常值水平。表明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β-EP含量,使病灶区脑组织得以修复而达到治疗目的。
主题词 脑梗塞/针灸疗法 头针 透针 β-内啡肽/血液随着头皮针治疗脑血管病的研究迅速进展,早期或超早期针灸治疗急性脑梗塞,已成为针灸界同仁的努力方向。笔者根据头穴归经及主治,结合大脑前中动脉血液支配区域及皮层功能定位,选用百会穴透刺前顶穴,率谷穴透刺悬厘穴通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塞,设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各50例,进行了疗效比较,并对其治疗前后血浆中β-内啡肽(β-EP)含量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全部经头颅CT证实。男56例,女44例;年龄38~75岁,平均61.5岁;病程2~15天。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评分,其中轻型(1~13分)54例,普通型(14~26分)37例,重视(27~39分)9例,旨在观察急性期疗效,故排除了严重合并症,全部病例均在住院条件下观察。
1.2 分组对照随机配对分为头穴透刺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各50例,二组病人的病程、病情程度、一般情况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 头穴透刺组患者坐或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取百会向前透刺1.5寸至前顶穴,病灶侧率谷穴向前下方透刺1.5寸至悬厘穴,不分正负级,接通G-6805治疗机,选用连续波型,强度为1mA,频率100次/min,留针30min,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休息1天,继续第2疗程,2疗程后行疗效评定。
少数病人合并有脑水肿、感染等可酌情脱水降低颅内压,抗炎及支持对症。
2.2 西药组常规应用川芎嗪注射液1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第2疗程应用脑复康注射液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续14天,疗程结束后行疗效评定。如病情需要可酌情选用脱水降低颅内压、抗炎及支持对症。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治疗前后评分采用分数折算法,分为"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恶化"6个等级。
3.2 治疗结果(1)临床疗效(见表1)。
治疗组显效率82%,对照组显效率64%,经统计学处理(χ2=4.2,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显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2)主要体征积分比较(见表2)。
注: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砅<0.05,唱砅<0.01 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表2可以看出,对偏瘫的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失语的疗效,仅治疗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头穴透刺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4 测定方法与结果4.1 一般资料受试对象与治疗方法及疗程均同临床观察组。另选3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40~60岁之间。
4.2 检测方法患者取坐或卧位,抽取肘静脉血1.5ml加入预置有30μl抑肽酶,30μlEDTA·2Na抗凝剂的试管内,迅速低温离心(4000r/min,10min)取上清液,移入EP管,-20℃保存待测。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各取样1次,以放免法测定患者血浆中β-EP含量。放免药盒由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提供,采用上海核福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SN-682型放射免疫r计数器检测,全部程序按药盒说明书进行。
4.3 实验结果所得数据全部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头穴透刺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其血浆中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分别与正常组比(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经治疗后两组均呈下降趋势,头穴透刺组下降更为明显,已接近正常值水平。
5 讨论5.1 本文资料显示,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非常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提示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塞减少伤残率有积极意义;在主症积分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失语中,治疗组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提示治疗组对失语作用疗效更佳。
5.2 颈内动脉系统主要通过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血液循环。百会透前顶纵跨额顶叶交界处的中线,位于大脑前动脉主干投影区,同时也为皮质运动、感觉区上部的投影区,对改善大脑前动脉血液循环,兴奋皮质运动区、皮质感觉区,治疗偏瘫有重要意义;率谷透悬厘斜行于颞叶、额叶下部,位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主干和分支颞前、中、后动脉支配区的投影处,同时也为面、手、上肢运动、感觉皮层区,主侧半球的语言皮质区和颞叶部分的投影,刺激此区域对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液循环,治疗上肢及面瘫、舌瘫,尤其是颞叶受累的混合性失语有很好的作用。两组头穴在电流的作用下,形成一个电场环路,对沟通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液循环,治疗额、颞、顶叶及基底节、内囊区的脑梗塞有着取穴少、覆盖面大、疗效佳的特点。
5.3 β-EP属内源性阿片肽的一种,对人体有多种生理作用和病理效应。近年来研究表明,脑缺血时,由于代谢障碍,促使神经细胞膜去极化,释放大量的β-EP,其浓度升高可以抑制ATP代谢,使cAMP生成减少,改变脑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血管原性水肿,加深梗死灶,使病变严重化[3]。本实验结果表明,急性脑梗塞时,其血浆中β-EP含量显著升高,头穴透刺后,可使病理性异常升高的β-EP含量降低,且逐步降至正常值水平。因此,头穴透刺可以调节患者血浆中β-EP含量,从而减轻脑水肿,使病灶区脑组织得到修复,恢复其血液供应,这可能是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重要机制之一。
6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执笔.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6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 卢晓欣,林葆城,王成海,等.β-内啡肽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4;10(1):45(收稿日期:1999-12-02,赵昕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