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君
(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512026)
股外侧皮神经痛,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股外侧皮神经损害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与疼痛的综合征。笔者近年来运用电针方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痛60例,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分别来自本院门诊及病房,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4年。主要症状为股前外侧皮肤的异常感觉,如:麻木、僵硬、刺痒、烧灼或压迫感等,此外亦常伴有疼痛,且多呈刺痛性质,轻则阵发性出现,重则转为持续性,甚至可影响睡眠。症状可于弯腰、转体动作及长时间腰部活动、端坐后加剧。
2 治疗方法2.1 取穴 采用患侧循经取穴与股外侧皮神经走向取穴相配法。
主穴:L2~L3夹脊、阿是穴(髂前上棘内侧或其下方压痛点)、伏兔、阴市、中渎。配穴:环跳、阳陵泉、髀关、足三里,均取患侧。
2.2 操作 患者侧卧位,针刺得气后,主穴接G6805型治疗仪,连续波,频率80次/分左右,电流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每疗程10次,每疗程间隔3~5日。
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活动自如,随访3个月无复发。好转:疼痛缓解,臀上皮神经分布区压痛减轻,感觉基本正常。无效: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3.2 治疗效果 本组60例,其中痊愈43例,占72%;好转15例,占25%;无效2例,占3%。有效率97%。
4 典型病例肖××,男,39岁,就诊日期:1995年12月3日。2年前发现右侧大腿髌骨外上角直上约10cm处有一大小约3cm×5cm区域皮肤麻木不适,久蹲或夜间静息时才能感觉到。半年后,麻木范围扩大,麻木感加重,并常伴右大腿前外侧酸软、麻痹,自觉刺痛,行走、站立过久及久蹲后加重,时有跛行,坐位稍安,夜间症状缓解不明显,影响休息,晨间起床症状稍轻,经理疗、中药外洗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检查:体胖,四肢肌力正常,右侧大腿肌肉无萎缩,股四头肌肌张力增高,右膝反射稍增强,右股前外侧下2/3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区内痛觉、触觉明显减退,右髂前上棘下约8cm处有压痛,L2~L3棘突下右旁压痛(+),腰椎片示L2~L5椎骨质增生。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痛(右)。施予针刺治疗,穴位、操作均如前述,诸穴交替,针感良好,针刺1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痛觉、触觉恢复正常,尚有少许麻木感,继续针刺1疗程,痊愈出院。
5 讨论股外侧皮神经为感觉神经,源于腰L2~L3脊神经后根,穿行在髂前上棘以下5~10cm处穿出大腿阔筋膜,分成前后两支,主司股外侧皮肤的感觉。股外侧皮神经痛,其病因复杂,据认为与退行性腰椎病关系密切;其次,该神经在通过腹股沟韧带或穿出大腿阔筋膜处因环境因素受压也是常见病因。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男性,临床一般采用局部理疗、按摩或股外侧皮神经封闭,但疗效不太满意。笔者依据股外侧皮神经正常解剖走向及可能受压情况,远端选取L2~L3夹脊穴,以减轻周围组织对神经根压迫,提高神经兴奋性。根据祖国医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基本理论,选取局部的阳明、少阳经穴,同时"以痛为腧"选用阿是穴,从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笔者结合神经解剖理论,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对该病施治,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临床治疗其他神经内科疾病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1999-09-03,赵昕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