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田炜华
在他看来造飞机与开饭馆都是一门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投放资金的学问
听说原永民造飞机造不下去了,改造游船。这个当年中关村开面馆的家伙又有了新花样,莫名的好奇让我们走近了这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人物。想不到他竟然如此的精神,没有一丝的悲观,对造飞机的热情依旧不减当年。
这是原永民6年以来第一次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尽管还欠着银行一屁股的烂账,但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已经走出了事业的低迷期,脚下的路似乎宽了。他相信,自己造飞机的事业还是选对了。
从开饭馆到造飞机
原永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最早是一个卖饺子开面馆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介厨师而已。用原永民自己的话来讲,他没有任何优越感,由于“文革”没有读几天书,父母是一般的平民没有给他什么与生俱来的财富或者别的什么超人智慧。1986年11月,只有两千元的原永民靠从朋友那里借来的4万元在一场拍卖会上以14.2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中关村一家小面馆。6年以后,这家小面馆在原永民的手中已经出落成另一番景象,当年的小面馆已经被17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的饭店所取代。科源酒家每年给原永民的3口之家带来100余万元的收入。按理说,原永民应该知足了,但命运之神却将原永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1993年的一天,原永民偶然听说南京航空学院有一种轻型飞机的专利,专利的转让费只需300多万。重要的是开饭馆的利润怎可与造飞机相比,原永民心头一动,立即打听此事,“我带着340万,平生第一次坐飞机到南京去买制造飞机的设计专利。”就这样原永民糊里糊涂地搞起了科源飞机公司,开始了他的飞机制造生涯。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里,从事飞机制造业的迄今还只有他原永民独此一家。他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被世界航空业公认为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的飞机制造厂,在制造一种重量只有250公斤的超轻型飞机和一种全新的轻型热气飞艇,他还拥有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飞行跑道,而最使他与众不同的是他还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有关方面正式批准他使用直径6公里的低空空域,这意味着他随时可以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在原永民看来,“造飞机和开饭馆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一门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投放资金的学问。要想活得和别人不一样,就要走与别人不一样的路。”谁又能想到,对于飞机制造一无所知,当年第一次坐飞机去买专利还胆战心惊的原永民,今天已经能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任意遨游蓝天了呢!
造飞机的苦涩
“现在看来,当初南京航空学院的老师给我编写了一部美丽的天书,也设下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让我掉进去。”原永民不否认,如果当初要知道了这个技术的十分之一,做这件事有多难,那他是不会干的。这些年原永民为了造飞机,可以说吃尽了苦头。但原永民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笑对这一切。
“首先是没有人理解你,光是批空域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到国家的一些部委办事,别人就用怀疑的眼光看我,用怀疑的口吻问‘你要造飞机?!,是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把我当疯子来看。有的人甚至认为我是想出名想疯了才干这件事的,花300多万为出名,这值吗?”原永民不屑于别人的闲言碎语,他在骨子里是欣慰的,“开饭馆的也能造飞机,这不是有钱就能干的事。”
“最关键是我根本不了解飞机这个行业,不了解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更没想到会花这么多的钱。现在看来当时我太盲目了,想花300多万慢慢干的念头也太天真了。”这7年来,原永民已经在飞机制造上投入了3000多万,其中1840万是银行贷款,这些年贷款利息已经累计近千万。对于原永民来说,只有投入没有挣钱是他始料不及的。“由于国家的航空管制,没有开放低空空域,我的飞机不可能大批量的生产。”几年下来,原永民只卖出13架飞机,7个飞艇,飞机每架25万,飞艇每架35万,但事实上出售的价格并没有这么高,这几年科源飞机公司的收入不到400万元,投入与产出相去甚远。
“25万元一架的飞机对于有些人来说不算贵,但是国家的政策里有很多限制性的东西,要买飞机必须要得到当地空管部门的批准,还有很多烦琐的程序让他们不敢买。”不管怎样,没有经济效益,只有投入,对于原永民来说是最头痛的事。这些年原永民的科源飞机公司完全依靠妻子打理的科源酒家每年的利润来过活,至于银行的贷款根本无力偿还。据科源公司的员工讲,银行封条一度曾经贴到了科源飞机公司的大门上,后来原永民把酒家做抵押才化解了危机。
造飞机绝非当初原永民所想的:只要有专利就可以一劳永逸。在生产过程中,因为一次实验失败而重新做的事情时有发生。原永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为了飞机上天他的两度热泪。1995年5月8日,科源的第一架AD200轻型飞机试飞成功,原永民说当时大家都流下了眼泪,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一天。另一次流泪是,1996年4月23日,就在中国民航总局给科源颁发了生产许可证、设计批准书和许可生产项目单后,空军有关部门正式批复科源空域使用权的那个晚上,大家都到科源酒家吃“圆梦烧饼”,听着服务小姐讲“圆梦烧饼”的典故时,他和老专家都哭出了声。
“其实,我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卖掉科源飞机公司。就是现在我不干了,把飞机公司这些厂房和400多亩地卖了也足够偿还银行的贷款,然后过自己的小康生活也不是不行,可我总觉得应该干点什么事,没有别的。”原永民说这几年造飞机的确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苦中自有乐,苦中自有甜。
造船还是为了造飞机
就这样,原永民和他的来自全国各飞机制造厂已经退休的30名高级工程师们执著于飞机制造。这些来自国内航天战线的老专家们,年龄最大的79岁,年龄最小的也有59岁了。他们宁可长期离家,每月只拿1000余元的工资,也愿意拿出毕生的心血,与原永民这个4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起干。用原永民的话来说,正是有了他们才会有科源飞机公司的今天,“我是微不足道的,”原永民说,他把这些老专家都当成父亲,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给他们股权,科源不像一个公司更像一个家。家的力量是无穷的。
1998年原永民到加拿大参加国际飞艇赛,在加拿大他看见好多的私人小船,当时他就有了造船的想法。去年,在给北京昆玉河建玻璃钢码头的时候,有人问原永民,你能造船吗?原永民一口就答应了,造2艘60个座的游船。他想造船和造飞机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回去告诉专家们,专家们有些疑惑地说:“行吗?”原永民很自信地说,行!弄糟了算他的。一个月后,原永民和他的同事们造出的两艘以液化气为燃料的双浮筒60座旅游观光环保船就飘到了北京的昆玉河上,为此,原永民轻松进账100万元。接着,外地的造船定单向原永民飞来。也许正如原永民评价自己一样,就是因为他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才会有今天。
原永民说,今年与往年不一样了,终于有了收入,上半年光是造船就有400多万元的收入,他们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更重要的是,由飞机制造带动的其它航空工业产品的生产也开始了。他对科源公司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的想法是建一个航空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在中国谁要买小飞机就得来找我。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航空工业产品辐射其它的民用产品。我们的思路不再仅限在造飞机上了,现在的路越走越宽了,就像一个金字塔,可以往下辐射,比如搞遥感探测装置、雷达罩生产,将来我还要生产潜艇。”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原永民说他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说完他呵呵地乐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