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集约化的道路

2000-06-13 21:33文/茅于轼
中国企业家 2000年9期
关键词:集约化农民收入要素

文/茅于轼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下滑,城乡收入差距又出现扩大。许多农民把进城打工看成是惟一的解困之道。农村本来就没有资金,现在又失去了自己的劳动力,农村经济的前景十分堪忧。我国加入WTO在即,农业又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入世以后出现一个经济凋零的农村,这是我们极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我国农民占人口总数的70%,农村经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要素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即一方面要让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资源能够组合起来,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在减少投入的条件下增加产出。但是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要求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换句话说,按照原来的办法农民的收入是很难增加的,这是事实已经证明了的。

"要素"不但要就业,而且要以最有利的方式来组合。办法是要让各种要素有机会寻求和试探不同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要素所有者要有选择的自由。至于提高农业效率的办法也很多,大体上可以分成技术的和组织的两方面。技术方面有采用良种,改进灌溉,预防病虫害,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良土壤和肥料等等。组织方面则应让农民能得到充分的市场信息,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生产资料和出售其产品,有权决定从事什么生产活动,种什么作物,如何种等等。

要做到以上这些,最有效的办法是农业的集约化。它把农民组织起来,注入资金,传授技术,沟通信息,联系市场。这个经验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字。50年代在美国叫农业公司,以后苏联和东欧叫农工联合体,在我国叫农工商一体化,现在又叫农业产业化。有些国家获得成功,有些则失败了。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农民的自愿性,倒不在于是否有规模经济,是否有公共积累等等。道理很简单。如果办得不好,农民有权退出,剩下的必定是办得好,农民感到满意的。而且农民的退出权成为监督经营者的一项武器。相反如果不允许退出,就好像买股票被套牢,欲罢不能。股市还有好转的可能,而加入一个组织不允许退出,遭受了损失还强迫继续玩下去,只能叫人心灰意懒,听天由命。我国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一贯的毛病就是没有退出的自由。

河南科迪集团等组建的承租返包等模式,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进出自由。这一点保证了双方都能从中获利,任一方感到不满意就可以退出。不退出证明双方都有利可图。再一个优点是加入和退出的成本都很低,农户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很有限,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结构不改变,农户所冒的风险就低,大家很容易参加进来。不像合作社要求把生产资料入股,农户会有较多的顾虑。如果这种组织方式长期存在下去,农户可能进而合并土地,以取得规模效益。

在农工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任何一方急功近利,或缺乏信任,合作就岌岌可危。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一方。因为企业有比较雄厚的资本,有长远的利润目标,有对自己品牌的爱护,不会斤斤计较因小失大。企业的主导行为将会吸引农民到一体化组织中来,并教育农民,习惯市场规则,按市场规则办事。

猜你喜欢
集约化农民收入要素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SDN的IP RAN网络智能路由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保险企业运营集约化运营模式研究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集约化育苗助推现代农业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