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华
我是心理系的博士生,本以为自己是家中当仁不让的心理学“权威”,没想到现在屡屡受到挑战:女儿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她对心理学实务比我精通多了!她常活用心理技巧,达到她的要求和目的。她的心理学实务常让我想起实验心理学史上著名的马匹汉斯。
汉斯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非常聪明,它会做加、减、乘、除。看到题目后,它会用前蹄踢黑板,踢的次数就是答案。它表演过很多次,都很成功,而且越来越聪明,能做更难的、更复杂的算术题。心理学家也参与了对它的测试,开始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有人怀疑是其主人在一旁给予提示,又对 它进行了主人不在场的测试,结果汉斯还是做出了接近正确的答案——只多踢或少踢了一二下。心理学家经过反复观察,发现汉斯是从在场人们,尤其是提问者的表情上猜出了答案——比如它接近正确答案时,人们的眉毛会扬起来,面部肌肉表情放松,嘴唇张开,眼睑下垂,呼吸变慢,而当它错过正确答案时,人们就会肌肉收紧,嘴唇紧闭,眉毛微微颤动,瞳孔微微放大。汉斯根据人们的这些细微表情得到了暗示,观察出了答案。后来人们把汉斯放在与人隔绝的房间里,它看不到人的表情就很茫然,不知所措,更谈不上正确地回答问题了。这个发现让人们很吃惊——马察言观色的本领竟然这样高!
我现在发现,尽管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分析很有限,但他们对成人的非语言信息,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等的细微观察,对成人心理的揣摸绝对不亚于名马汉斯。我在女儿身上看到了这一点。
我记得在她6、7个月时,她和所有这个月龄的孩子一样爱抓东西,尤其爱抓眼镜。我和她爸爸两人都戴眼镜,只要一抱她,小手就伸过来,小手指印就印在了镜片上,好几次要不是我眼明手快,眼镜肯定会粉身碎骨。每次我对女儿的行为,在表情和语言上都会予以坚决制止。但她爸爸很宠她,嘴上叫着:“不能抓!不能抓!”脸上的表情却是笑嘻嘻的。女儿小手就会迟迟疑疑地伸出去,如果没有严厉的制止声,小手就会说时迟、那时快地抓下眼镜。时间一长,我抱女儿时她很少抓眼镜,而她爸爸抱时,她就毫不客气地该出手时就出手,她爸爸为此换了不止一副眼镜。
女儿大了,有自己的主张了,也更调皮了。经常听到我们制止她的声音:“不能动水壶!”、“不可以拿杯子!”“不许摸插座!”、“不能吃鞋子!”……女儿对下禁令的人总要看几眼——看看其表情是非常认真的,还是“口是心非”地随便说说;是坚决的,还是有通融余地的,然后才决定是马上停止,还是再摆弄两下,或是毫无顾忌地继续。
从小开始,女儿跌跤我们不扶也不大惊小怪,只是让她去。看到她摇摇晃晃坐起来或起来,我们总要鼓励她。后来她习惯了,摔到了自己爬起来,没事一样又走自己的路了。但有一次她的过分勇敢坏了事,她从椅子上摔下,在我们的鼓励下,她没有大哭,这让我们忽略了检查她的头——几天后才发现有一个好大的血肿块!从此,她爸爸对她跌、磕、碰都特别注意,每次都给予关注。没多久,女儿摔跤后就有这样的程序:先抬头看看谁在场,如果爸爸在,就马上叫起来,“爸爸!爸爸!”,要求爸爸来扶,爬起来后一定要把碰痛的地方展示给爸爸,而她爸爸必定会手抚、口吻并配以言语安慰;如果妈妈在场,程序简单化为——“妈妈,脚痛”,最多再跑过来要求亲一下以止痛,然后就跑去疯了。
谁也没有告诉过女儿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她好象很知道。比如有时我或者她爸爸当着全家人的面批评了她,女儿就会叫:“外婆!外婆!”,她好像知道我们是服外婆管的。如果外婆禁止她做什么事,她会叫:“妈妈!妈妈”,让我判断是不是一定要禁止——我的观念比较开放,好多事情都让她做。
我有时在想:为什么婴幼儿都具有这种洞察人的真实想法的能力,而成人往往已部分失去这种能力,有时还要通过特殊的培训和课程,如沟通能力培训、人际关系心理学等来重新获得和掌握这些能力呢?我所接触的资料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但我想这会不会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传的生存本能,以及婴幼儿对成人世界的依赖呢?在人类的进化中,只有那些能敏锐地洞察周围人和事的幼小生命,生存的概率才更大。
宝宝生来就是小小心理学家,各位家长,你们可得注意了,亲子教育时心口不一的事少做,因为雪亮的眼睛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