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和你一起做新娘

2000-06-13 23:44文开
现代妇女 2000年9期
关键词:李总养母女儿

2000年4月1日这一天,在湖南省桃江县牛田镇和平村一户普通的农家,一场隆重而俭朴的婚礼正在举行。不仅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前来祝贺,就连村上的干部也送来了“双文明模范家庭”的贺匾……

婚礼的主角是一对老年夫妇和一对年轻夫妇,他们胸前佩戴着“新郎”、“新娘”的胸花。喜宴开始时,年轻的新娘和新郎拉着4岁儿子的手,三人双膝跪在老年夫妇面前磕了三个头,新娘饱含深情地说:“妈妈,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我祝二老身体健康,永远幸福!”老年夫妇眼里盈满了泪花,激动地说:“儿呀,苍天有眼,今生让我们遇到了你这样一位既是女儿又是儿媳的好人啊!”

遗弃女在母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18岁那年,文建英嫁给比她大4岁的刘志全为妻。丈夫刘志全是个泥水匠,为人忠厚老实、勤劳俭朴,夫妻俩过着不是十分富裕但很温馨的日子。

转眼文建英嫁给刘家已有10年,却还没有生个一男半女。夫妻俩不知找过了多少名医偏方,文建英的婆婆也不知在背地里给菩萨磕过多少头、烧过多少香,但老太太一直到死,也没有见到孙子孙女的面。

1973年10月的一天凌晨,睡梦中的文建英隐约听到堂屋门外传来“哇哇”的婴儿啼哭声。她推醒了熟睡的丈夫。刘志全急匆匆打开房门一看,门边放着一个用小棉被裹着的婴儿。他忙扒开婴儿胸前的棉被,里面塞着一张纸,上面写道:“好心人,我们已生养了四个女儿,只想再生一个男孩,没想到第五胎仍是一个女孩。我们家境贫穷,无力抚养,求你们收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吧。孩子的出生日期为1973年阴历七月初一。”

就这样,文建英夫妇收养了这孩子。给孩子起名叫跃芝。

孩子百天时,文建英夫妇把亲朋好友请来,摆了四桌“百朝酒”,向外界宣布,小跃芝成了他们家庭中的正式一员。孩子刚来的那段时间,文建英便到处找正在哺乳的妇女给跃芝喂奶,有时,为给跃芝喂一次奶,要跑七八里路。渐渐地孩子大了,文建英便每月给跃芝买奶粉。那时一天的工分只值二三角钱,收入少得可怜,可跃芝从来没有饿着、冻着过。一家三口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谁知好日子刚过上几年,突然而来的灾难却降临到这个温馨的家庭。

1978年春天,一向壮实的刘志全患肝癌晚期病倒了。挨到这年秋天,带着对妻女的深深眷恋,刘志全撒手而去。

面对丧夫的沉重打击,文建英抱着丈夫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几天下来,37岁的文建英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她清楚自己的处境:她是一个寡妇,生活的重担再也没有人为她分担,抚养女儿就指望她了。

1980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时,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文建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天天不亮,她就早早起床到塘边放牛、割猪草,回来又忙着为女儿做早饭。女儿上学走了,她再收拾好锅碗瓢盆,喂猪喂鸡,然后扛着农具到田里干活。晚上女儿睡觉后,她还要洗衣浆衫、剁猪草。过度的操劳使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

就这样,文建英用母爱呵护着养女刘跃芝。尽管有时候这份母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但这爱让不幸女孩的生命充满了阳光。

亲情与爱情撼不动如山的养育恩

时间随着文建英母女俩的感情不断加深而飞快流逝。转眼到了1992年7月,刘跃芝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家里。文建英劝女儿不要灰心,再复读一年。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榨干了自己的这把老骨头也要供女儿上学。

刘跃芝心里非常清楚,为了她,这个家已欠了3000多元的债务,母亲也累了一身病。母亲已是50多岁的人了,按理说到了享福的年龄。现在应该是当女儿的回报母亲的时候了。她应该肩负起这个家的责任,让母亲安度晚年。想到这里,刘跃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扑到母亲的怀里,动情地说:“妈妈,我已经是个大人了,我不是一块读书的料。您别为我再花钱了,我要出去打工挣钱,让您过上好日子……”文建英把女儿紧紧抱住,泪如雨下:“好孩子,都怪妈没有用,不但挣不了钱供你读书,反而还要花钱吃药。妈耽误了你,我怎么向你那九泉之下的爸爸交代啊……”

正当母女俩愁眉忧郁之际,一对近60岁的夫妇拎着大包小包礼品,来到他们家。他们是刘跃芝的亲生父母。刘跃芝的父亲现在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此行目的就是把刘跃芝接到县城最好的学校读书,为她解决商品粮户口,以补偿他19年来对女儿的愧疚之情。

面对陌生的亲生父母,刘跃芝惊慌得直往文建英身后靠,她实在无法从感情上接受他们。倒是文建英对她说:“孩子,跟着你的亲生父母走吧,妈妈不用你担心,我能照顾好自己。只要对你的前途好,妈妈就心满意足了。”文建英还把跃芝亲生父母塞给她的钱退了回去:“我抚养跃芝不是图钱,我们母女是有真感情的。你们条件好,就带她走吧。钱对你们生意人来说,也许更用得着。”说完,含着眼泪硬是将跃芝推上了去县城的三轮车。

10天后,刘跃芝仍旧背着她的行李又回到了养育她的家。原来,她在亲生父母身边的那些日子里,尽管父母和姐弟们对她非常热情友好,生活条件也很优越,但她一到晚上就梦见文建英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病倒在床,没有人为她买药煎药……她无法抑制对养母的思念。看到女儿憔悴的模样,刘跃芝的父母也知道,女儿大了,有主见了,况且他们也不忍心拆散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他们只好顺从女儿,让她回她那个真正的家。临走时他们还再三叮嘱,今后有困难一定要来找他们,他们毕竟和孩子血脉相连。

刘跃芝走进家门,一眼瞧见养母真的病倒在床。原来文建英也是由于思念女儿,三天粒米未进。当女儿扶她起床时,她还以为是做梦。母女俩抱头痛哭。刘跃芝对养母说:“妈妈,今后谁也不能把我从您身边夺走了,我永远都是您的亲生女儿!”文建英微笑着喃喃地念叨:“孩子,只是妈妈拖累你了。”

1993年春节过后,刘跃芝和同伴们一起南下深圳打工挣钱。这次母女俩的别离,文建英不同上次,心情显得异常平静。这也难怪,上次的别离是女儿认了亲生父母;而这次分别,女儿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她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女儿永远还是她的女儿。临行前,刘跃芝再三叮嘱文建英,别舍不得吃,别舍不得治病,一定要把身体保养好,她会每月寄钱回来。

刘跃芝很快在深圳宝安一家香港独资的塑料制品公司找到了工作。她当上了质检员,每月工资600元。当她领到自己的第一份收入时,除给自己留下150元生活费外,其余的450元全部给文建英寄了回来,并写了一封报平安的信。

在刘跃芝进厂半年后的一天,公司李总陪同一位外国客户在车间里视察,并不时用英语交谈。当他们来到正在工作的刘跃芝面前时,客户用英语向她询问了一些情况,刘跃芝竟然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客户的提问。这使得在场的李总大吃一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真的不敢相信,他的员工中竟然有这么一位懂英语的漂亮姑娘。其实,刘跃芝高中时的英语成绩特别好,报考的还是外语专业。

10天后,刘跃芝接到人事部的通知,调她到总经理办公室担任文员工作。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她走上了新的岗位,工资收入是原来的三倍。她的工作是帮李总处理一些文件资料,并随李总外出洽谈业务。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接触了解,刘跃芝发现,李总是一个知识渊博、事业心强、关心体贴员工的好老板。李总对跃芝也产生了好感。不久,他们相爱了。

终于有一天,李总向心仪已久的刘跃芝献上了一束玫瑰,正式向她求婚。尽管刘跃芝心里有一种预感,这一天可能会出现,但她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直截了当。她兴奋得不能自已。但冷静下来,她想到了孤单的养母。考虑再三,跃芝认真地对这个深爱着的男人说:“李总,我不能接受你的爱,我要对我的养母负责,我们家只能招一位上门女婿。”刘跃芝含着眼泪向他讲述了她和养母的故事……

听完刘跃芝的述说,李总诚恳地对刘跃芝说:“我们可以在深圳买一幢别墅成家,把养母接过来一起住。”刘跃芝的心里又何尝不想这样,她担心的只是母亲适应不了都市的生活。李总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要她先不将他们俩的事挑明,把文建英接到深圳住一段时间,看是否适应。

1994年10月,刘跃芝专程回家把文建英接到了深圳。可是,她住了还不到一个礼拜,便急着要回家,理由很多:一是太寂寞,这里的邻居她一个也不认识,扯闲话拉家常的人都没有,况且,她不会讲普通话,无法与别人交流;二是太嘈杂,晚上都不能静下来睡个好觉;三是不适应这里的气候,秋天的气温如同家乡的酷暑……她在跃芝面前唠叨,如果要她在这样的大城市一直住下去,她的寿命恐怕会缩短十几年。

面对母亲,刘跃芝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她想拥有这份真挚的爱情,然而,她又实在不想违背养母的意愿。几天来,这位善良的姑娘无法从这种矛盾中挣扎出来,深厚的养育之恩与难舍的爱情在分割她的灵魂。

经过10多天的思考,刘跃芝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养母生活在一起。她给李总留下一封辞职信,信中写道:“在母亲与爱情之间,我只能选择母亲。母亲过不惯都市的生活,我也只好和老人家回乡下了。我会永远铭记你对我的这份感情,你还是找一位更适合你的姑娘吧……”后来,李总去过刘跃芝家好几次,也写了好几封信,仍是无法说服她。

妈妈,我要和你一起做新娘

1995年,刘跃芝22岁了。这时,一些媒人纷纷上门说媒。人们都知道她有一个最起码的条件,那就是她家只招上门女婿。文建英也劝女儿,要她把人挑准,老人家也急于抱孙子当奶奶了。刘跃芝当然清楚母亲心里想什么,她只得把深圳的那份情感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表示同意找一个小伙子。

然而,一件见惯了的小事,却使刘跃芝改变了她婚嫁的“基本条件”,也深深震撼了她的心。

这年农历三月初六,是养父刘志全的祭日。中午,跃芝在山上摘茶叶早早归家,发现养母独自一人坐在堂屋门口,手里摩挲着养父的遗像,一言不发盯着茫茫的田野。跃芝知道母亲在门前已经坐了半天,又在思念父亲了。跃芝来到卧室,翻出她3岁时一家三口的全家照,那时父亲还健在,一家人是多么的幸福啊!17年过去了,她也到了为人妻的年龄。皱纹早已爬满了母亲的脸,一头黑发也早已花白,母亲明显的衰老了。母亲才只有54岁,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难道还让她继续孤身一人?她应该拥有一份感情,而这种感情不管是多么孝顺的女儿也不能够给予的。

想到这里,刘跃芝觉得眼前一下变得豁然开朗,她当即改变了原来只招上门女婿的婚嫁原则。她在自己婚嫁的同时,也要为母亲找一个丈夫,为她自己找个父亲,而且最好是母女俩同嫁父子俩。这样,养母既是她的妈妈,又是她的婆婆,一家人仍可在一起生活,养母的感情也有了依托。

刘跃芝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张贴《征婚启事》。她打印了200份《征婚启事》,在全镇36个村人口集中的地方张贴。《征婚启事》上写道:“刘跃芝,女,1973年7月出生,身高160米,五官端正,高中文化程度。上有一位54岁的寡母。征一老一少的父子俩,父年龄在55—60岁之间,丧偶,能与我母相配;子年龄在23—28岁的未婚男青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子居住地域在本镇范围之内,不论贫富,只要勤劳肯干……”

一时间,这则《征婚启事》在全镇传得沸沸扬扬。说来也巧,和平村还真有这样一对父子。儿子丁志新,1971年出生,高考落榜后在家务农,三个姐姐都已出嫁。1992年,母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他和56岁的父亲丁检希相依为命。丁志新一直也有为父亲找一位贤淑善良的老伴的想法,只是由于家境拮据,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丁志新在看到《征婚启事》后,觉得这是专门为他而写的。性情腼腆的他羞于出面,请媒人来到了刘跃芝家。

这是天底下两桩最绝妙的姻缘。媒人没费多少口舌,而刘跃芝却给母亲做了不少工作。这也难怪,守寡近20年,文建英惧怕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丁检希因妻子离去只有三年,感情上一时还接受不了别人。但是,看到孩子们的这份孝心,两位老人最终还是抛开了社会的偏见,同意儿女们的决定。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接触了解,1995年国庆节,刘跃芝母女和丁志新父子同时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这次婚礼没有邀请任何亲朋,因为刘跃芝和丈夫丁志新商量,她想把家迁出这个父亲住了几十年的小山沟,到公路边建一栋楼房。到时候再接亲友欢聚,补办一场婚礼。

1996年8月,儿子洋洋出生了。文建英夫妇如获至宝,整天乐呵呵的。

1997年9月,儿子已满1周岁了,刘跃芝把儿子交给父母带着,夫妻俩携手南下湛江打工去了。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奔波忙碌,他们终于拥有了近5万元的存款。

刘跃芝夫妻俩的想法终于实现了。一栋崭新的二层楼平地而起,屋里屋外装饰一新,一楼还开了一个南货经销店。

今年4月1日,这是一个三喜临门的好日子——新居落成、父母合寿120岁、两对夫妇补办结婚仪式。刘跃芝和丁志新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乡村四邻……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感人的一幕,“母女俩同嫁父子俩”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

近日,当笔者前去采访时,刘跃芝夫妻又外出打工了。丁检希夫妇说,儿女们还想为他们赚一笔养老钱。目前,儿女们把田地承包给别人耕种,让他们在家带孙子,经营小商店,他们说他们现在过的是神仙日子。笔者被这个真实故事深深感动之余,心里真心祝愿他们这个特殊家庭永远幸福快乐!

(责编丁可)

猜你喜欢
李总养母女儿
晨光下的独舞
订杂志
和女儿的日常
掴自己耳光
重情养女,孝义独扛一个家
感动的泪水
都是人才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