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文化观与现代文化观的矛盾及解决(等5则)

2000-06-13 22:56
中国西藏 2000年2期
关键词:雪灾民居藏族

藏族传统文化观与现代文化观的矛盾及解决

藏族传统文化中占据影响力最大的宗教文化本身属于稳定的、缺乏快速反映力的 一种文化,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与现代化新型文化观之间发生矛盾。孙林 发表在《中国藏学》去年第四期刊物上的《适应与变迁》一文,探讨了在我国藏 族地区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的研究和实践。 文章介绍了藏族传统文化观的主要特征: 1、宗教信仰强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 2、人生观上,注重来世幸福,轻淡于现世的物质生活; 3、在价值观上表现为为人处事重和谐忍让,甚至宁可放弃自己正当的利益和权力 ,缺乏开拓精神; 4、宗教自身的学术体系占藏族文化整体的主导作用; 5、这种曾经带有官方色彩的宗教文化还有许多社会功能,诸如祈福消灾,安抚心 灵等。 此外这种文化特征表现在民间还可以概括为: 1、坚毅乐天的生存精神; 2、重义理、讲诚实、轻财权的精神; 3、强烈的群体意识。 与现代新型文化观表现的政治上的民主观念和政治组织多元化,社会上的法律化 及和谐的道德秩序相比,它们之间既有相适应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矛盾,主要 表现在,独立意识和听命意识的矛盾;民主意识和封建等级意识的矛盾;竞争意 识和封建守旧意识的矛盾;现代科学意识与传统宗教意识的矛盾。文章最后提出 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首先,对传统文化中纯宗教的内容,如佛教哲学、教义、 大小五明之学,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继承,但要摒弃其中的神权观、种姓观,以 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消极内容。其次,改变和引导广大藏族群众树 立正确的商品观念和消费观念,把精力从一心向佛的状态中脱离出来。第三,对 于至今在藏族人口中仍占一定比例的僧人及僧人组织寺院,要引导他们与现代社 会相适应,为藏区的现代化服务。第四,要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上加强投入。 对广大藏区而言,发展教育、学习科学,是扫除迷信和愚昧思想的重要手段。第 五、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和精华部分,提高全社会的文明 水平及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之,任何文化传统都是无法彻底割 舍的东西,但它们都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类变化或者是 “自适应”的,或者是“他适应”的。自觉认识并研究这个问题,是一个时期社 会实践中的大课题。

西藏自治区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类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也就是对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关注。研究西藏人口总量增 长特征,探讨人口发展与资源承载、人口素质与教育、宗教与僧侣人口等关系有 利于西藏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傅小锋、郑度发表在 《中国藏学》1999年第四期上的文章,通过7个图表的有关数据,在对人口总量变 化的分折、人口增长与资料生存环境、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宗教与僧侣人口问 题的研究的几个方面,得出如下结论: 1、自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以来,其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且从1964年以来,一 直高于全国水平。从1952年到1970年完成了一个快速转变,即死亡率继续下降, 出生率快速上升,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加快。1970年以后西藏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 率基本稳定且略有下降,死亡率降低速度稍快于出生率降低速度,人口自然增长 率极缓慢升高,形成稳定高速增长的人口发展态势。 2、西藏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表现为,以年轻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 时间,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3、随着西藏自治区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西藏人均耕地水平的持续下降将不可避 免。西藏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应迅速增长的人口。西藏人口今后的发展只能 是加强数量控制,在广大藏族群众中普及计划生育知识,在自愿的基础上自愿开 展计划生育工作。 4、粮食是一个地区人口生存的基础,粮食问题一直是西藏自治区乃至其区域发展 的主要矛盾。 5、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经过40年的努力,西藏已经建成了从小学到高等 院校的完整教育体系。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整体社会从农奴制到现代化 社会的发展。但其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6、宗教观念对广大藏族的社会生活影响深远。 西藏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宗教的改革和现代知识传播的基础上,必须在唤醒民众 积极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西藏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作用。西藏发展应注意 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在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建设、救灾等民众个人感受的社会 发展事业上持续努力,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从基础观念上使藏族儿童逐步接 受现代观念和科学知识,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西藏现代化 建设走向快速化轨道。

甘南藏族的民居建筑

民居,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建筑,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也是一个民族生 活方式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民居建筑以其相对的稳定性 和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誉为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桑吉才让发表在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上的文章,对甘南藏族的民居建筑进行了研 究。甘南藏族的民居建筑的类型主要有三类。纯牧区的民居,一种是帐房,牧民 春秋季游牧时的居所,分牦牛帐房和布帐房两种,其结构、造型、功能无大的差 别。布帐房轻便一些,更有装饰性,一般作为游玩、赶会、听经时的临时居所。 牛毛帐房为牧民生产、生活时最普遍的居所,用牦牛毛织成粗褐子拼缝而成,厚 二三毫米,可以撑张、收卷,面积30或40平方米不等。帐内用两根木杆支撑,高 约二三米。外部四周低于帐顶,帐顶分上下两层,用几十根牦牛绳用力向四周拉张 ,拴于固定的木橛上。帐篷四周用泥草砌成一道三四十厘米高的矮墙。帐篷中央 设灶,灶旁铺有牛羊皮供坐卧休息。帐房朝阳一面开有一扇小门供出入。另一种 是冬窝子,是牧人冬季放牧时的住所。选在向阳避风的山坡,挖出一块较为平整 的地面和山墙,其他三面墙用黄草掺加树枝和草夯筑而成,内部与帐房无异,整 体布局简单又紧凑。第二类是农区民居,为二至三层的楼式建筑,房间与晒坝组 成封闭式四合院,中央有四方形天井,天井除晒坝一面有半方形回廊,外面还有 一个长方形院落。楼房各层功能不同,院子为进出大门的活动场所以及出入楼层 的必经之处,底层为畜牧圈、燃料间、草料间、杂物间和楼梯间;二层为起居室 、经堂和晒台;三层为敞间和晒坝。屋内陈设宽敞整齐。第三类是城镇民居,除 形式与农区民居相同外,在建筑材料上和装饰上更城镇化,以二层楼房为多,平 顶结构,房间分工细致,砖木结构的多,院子多为石板铺成,院子大门也很讲究 。受传统信仰影响,甘南藏族在建房前都要请人选定房址和大门朝向,在动工破土 时埋放“地藏”,并在正房和大门上梁时放宝,以此求得吉祥和富有。其民居群 的形成与分布和宗教、贸易、生产有关,凡是有寺院的地方,周围必形成民居群 。其民居的建筑特点有三,一是以梁柱为承重结构,外墙只作为整个建筑的护围 和稳定结构,因而可以运用板材随意分隔房间。二是争取空间,利用坡地,就地 取材,经济实用。在河谷沿岸地区的民居,多用泥浆碎石砌筑,草原及冲积地区 的民居多用黄泥加灌木树枝筑墙,而林区的则为全木结构。三是楼面、楼顶与天 井、晒台建筑独特。其通过复杂程序碾打出来的楼面、楼台与天井、晒台,不仅 保温防寒,还有防漏、防裂、防潮、防水的作用。

西藏近二百年来的重大雪灾

在1997年冬到1998年春的3个月间,藏北遭遇特大雪灾,1030个村的牧民被大雪包 围。这类雪灾在西藏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孙冬虎发表在《中国藏学》1999年第四 期上的文章,回顾了近200年的重大雪灾,研究雪灾规律,提出防灾减灾认识。 综合《清实录》、《灾异志·雪灾篇》等文献,从19世纪初至1957年,西藏自治 区境内有40个年份发生了50多次重大雪灾。在此期间,在1827年-1831年与1926 年-1929年形成两个高峰,降雪集中,灾害频繁,两者间隔约100年。而1997年- 1998年的特大雪灾距前一个高峰只有70年左右。 西藏重大雪灾的地域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文中对近两百年的雪灾的年份、 文献记载灾情情况、主要受灾区和文献依据列表展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这数十 次灾区分布地点主要在藏北的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其中尤以藏北 地区为多。文章例举了西藏历史上若干次大雪灾的记载,以及雪灾所造成了巨大 灾难。相比1997年-1998年那场雪灾,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当地军民共同 奋斗,全国各地热情捐助,把雪灾的损失减到了最低程度,迅速形成了行有路、 食有粮、烧有柴、病有医的生活新秩序,这在历史上是难以想象的。文章最后说 ,西藏近二百年的重大雪灾表明,必须加强对西藏降雪规律的研究,掌握气候变 化的长期发展趋势,适时作出准确的预报,使牧民能防患于未然。再者交通条件 的改善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于迅速沟通消息,组织抗灾人员和物资,减轻灾害 损失,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要增强牧民的抗灾能力,也是降低雪灾损 失的关键。适当加快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建立比较丰富的牧草储备,显然也十 分重要。

构建藏汉双语教学的新模式

藏族基础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发展。杨改学、李玉 斌发表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的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 是,在我国藏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中已经起了主导作用。我国的藏民族聚居地,主 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五省区,语言文字基本以藏语藏文为 主。由于历史、地域的原因,形成了藏族文化、汉文化、回族文化为主以及其他 民族文化长期共存的格局,除西藏以外的藏族地区,在交往、生活、经济流通等 方面都使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双语环境中,这种双语的 生活环境就是双语教学的基础。藏族地区采用双语教学,符合民族特点,符合藏 族地区教育规律。双语教育的目标是,在藏族地区学校以藏族为主的双语教学, 所用教材为藏文,授课语言为藏语,单科加授汉语文课,小学毕业时,汉语达到 初小水平,初高中毕业时,汉语达到高小和初中水平。以汉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授课为汉语,单科加授藏语文课,小学毕业时,藏语文水平应达初小水平,初高 中毕业,藏语单科达到高小和初中水平。双语教学的教材,一类是普通教材由教 育部民族司设立,由青海省教育厅负责设在青海的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小组编写 的供五省区藏汉双语教学统编教材。另一类是由各省区自己编的乡村教材和地方 性教材。教学模式基本是多年沿用的传统模式,即黑板、挂图、模型、教科书。 双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师资不足,师资合格率低下;一般教程教材陈旧过时 ;教学媒体落后;教学手段落后。当前构建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十分必要。藏族地 区经济落后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落后的根源还是教育落后,要发展 经济,就要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因此, 1、要迅速构建新的适合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 2、发展现代教学的媒体,构建现代教材体系; 3、落实园丁计划,提高教育素质; 4、改善教学条件,构建现代教学环境; 5、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雪灾民居藏族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演变》《藏族少女》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新巴尔虎左旗大(暴)雪天气特征分析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雪灾对林木资源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案例研究
西藏雪灾的地域分异及雪灾危害浅析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