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住冲动 点击心灵——“亲密接触”网络文学

2000-06-12 13:04
海外星云 2000年31期
关键词:痞子网络文学作家

网络进入中国,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却如燎原之火,烧遍神州每个角落,并已在事实上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第四媒体”。中国大众网络文化随之兴起,“网络文学”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形式之一。由于“网络文学”集知识、娱乐于一体,体裁和语言独特,与现代人的观念、意识更接近,更能反映出现代人的心声,所以许多人又称它为“精神快餐”。但关于“网络文学”的声音日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的认为“网络文学”推动了文学的进步,否定的认为,“网络文学”只是街头小摊上的货品,连“快餐”都称不上。一时间,读者、作家,有名的没名的,在网上在纸上,展开了有关“网络文学”的争鸣。

引发这场激烈争论的导火索,却是一个叫痞子蔡的台湾网络作家和他的成名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凡人痞子蔡 “网恋文学”开山鼻祖

若问熟悉“网络文学”的读者,“网络文学”的代表作当属哪一部?他们都会告诉你:是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有汉语“网络文学”旗手之称的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原名蔡智恒,30岁,今年9月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班。架着眼镜的痞子蔡只是一介文弱书生,但才思敏捷,口若悬河,文采飞扬。其第一部网络长篇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认为是汉语“网络文学”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网恋文学的开山之作,它使痞子蔡一炮走红,也使汉语“网络文学”由地下转到地上。内地也有不少网络作家成了名人,比如李寻欢、安妮宝贝等,俨然以网上人气最高的作家之名出书,

近日,当人们对“网络文学”发表着不同的见解时,中国内地又推出了痞子蔡的第二部力作《雨衣》。借助《雨衣》一书的发行之势,痞子蔡于10月9日第一次来到了祖国大陆,签名售书,并和热情的读者交流。

这位平常不看小说,也不怎么接触文学作品,几乎一年365天都在为他的水利工程写数值公式的学生,在成大的BBS上找到了新的乐趣。一天他在读书寂寞之时,随手上网浏览别人的文章,但没料到这几句话深深触动了他:“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是锁了很多秘密的仓库,那么如果你够幸运的话,在你一生当中,你会碰到几个握有可以打开你内心仓库的钥匙的人。但很多人终其一生,内心的仓库却始终未曾被开启。”蔡智恒于是决定写下名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痞子蔡”与“轻舞飞扬”在网上相识、相恋、相爱,以至后者为爱殒命的故事。痞子蔡说:“从1998年3月22日到5月29日,我共花了两个月零八天在网上完成了长达34集的连载。平均两天一集。我以前没写过这么长的东西。在网络上写东西是很寂寞的,我经常在半夜陪伴着生冷的PC,做着重复的敲击动作。”

在网上,这篇故事一再被转载,在“网虫”中间广为流传。不是“网虫”者也急于一览大作。终于,这部“网络小说”被落实在纸张上印刷出版了,结果风靡台湾全岛,印刷100多次,发行已破21万册。该书在内地的发行量也达到20余万册,且有多种版本的盗版书出现。

成名后的痞子蔡,仍然有颗平常心。常有朋友问他:“成名的滋味是什么?”他总是回答:“网络很虚幻,连名气也是。当我离开了电脑,我依旧是一个普通的成大水利系学生,为汐止的淹水问题烦恼着。即使我到大学路麦当劳点大杯可乐和薯条,店员仍然不会打折。有次看到新上市的DolceVita香水,冲动之时,很想告诉店员:我是痞子蔡,算便宜一点好吗?幸好我忍了下来,因为百货公司的保安不是吃饱饭没事干的。”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意外成功,和台岛内外中文读者的热烈响应,使痞子蔡受到了鼓舞,《雨衣》的出版便是他对读者的又一个回馈。痞子蔡说,即使成了水利工程师,他还要继续写网络小说。

除了处女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新作《雨衣》、《洛神红茶》外,痞子蔡的其他网络文章还有:小桃子的六年之约、无能为力、12次的拒绝、第三者的悲歌、天蝎的原罪、秋雨、心上之秋、阿妹等。

什么是“网络文学”?

什么是“网络文学”?因为先前没有毛笔文学、钢笔文学、纸张文学一说,所以,还没有谁能准确地给“网络文学”这一新生事物,下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痞子蔡说,如果要给“网络文学”下一个比较笼统的定义的话,应该是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写手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暂时被简称为“网络文学”。

简单地说,就是以网络上的聊天室、留言板(BBS)代替纸张,用电脑键盘代替笔,发表个人言论或文章。题材以情感、武侠、评论居多,写作方式以古龙体为主,一般是一句话或几个字为一段,也有有趣的电脑符号表情达意,天马行空。表现爱情以语言为主,充满调侃味,也不乏机智,人物多是才子配佳人,布景是聊天室,几乎都是以悲剧结束故事。历史事件来自杜撰或野史,打斗是古龙式的一剑穿心,搞笑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

“网络文学” 你说我说

有不少读者甚至文学评论家批评“网络文学”肤浅,充其量不过是长篇的心情留言板,称不上“文化快餐”,只是街边的小摊,卖点臭豆腐涮菜什么的,整个还处在提篮叫卖的阶段。

对此,蔡智恒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网络写手都很年轻,都是业余作者,关心的不是课业就是爱情,所以这些内容多一些。虽然他们写作技巧不纯熟,深度不够,但真实性高,读起来亲切诚恳。如果你想向平面媒体投稿,需要经过出版社、编辑的严格筛选。而网络不用,网络提供了一个创作环境,不阻止任何人来创作,只要你想,努力写就对了。换句话说,拿平面的标准来要求网络作品是很不公平的。就像质疑在高速公路上看不到行人跟摩托车,可是行人跟摩托车根本进不了高速公路。如果传统文学作家也去网上创作,投入的人多了,网络就会蓬勃、多元化,作品也有更多的可看性。”蔡智恒说自己没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写作靠的是热忱。

内地著名作家张抗抗说,无论大鱼小鱼(指网络文学作者),在网络世界里自由漫步,发问与应答、痛苦与欢乐,都是悄然无声。那些声音发自孤寂的内心深处,在浩淼的空间寻找遥远的回声。网络作者的初衷也许仅仅只是为了诉说,他熕犆侵恢沂涤诟鋈说娜现,鄙视名誉欲求和利益企图——这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

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写序的作家张颐武,在肯定“网络文学”的功用的同时,认为“网络文学”本身也有其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学”的虚拟性,网络为作者提供了最自由的发挥空间,他可以任意驰骋想象而无须负半点责任,这不仅因为作品,还因为作者本身也可以隐身于网络背后,而不以真实面目示人,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如果以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网上作品与人物,就难免会产生幻觉和错觉。二是因为网络出版的高度自由性,或者说是不负责任性。“网络文学”创作者写出作品,向网上一发,就完成了“出版”的工作,没有任何人、任何单位对网上作品负责任,这也导致网上作品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阅读者如没有较高的分析鉴别能力,就会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有一番高论,他说,网络的特殊形态可以让网上的文学艺术创作者处于一种“三无”状态,即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所有的人在同一个平面上自由嬉戏,相互交流却又各自独立。在这样一个平面上,创作者“无评奖诱惑、无评奖焦虑、无被拒困惑”,可以极大地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空间,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除了传统文学界对新生的“网络文学”持有种种误解和偏见外,他们自己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困惑和游移,给人一种忙于取得身份认证的感觉,不仅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而且希望“受招安”。这样的心态对于“网络文学”的建设和发展恐怕也是有害的。

网络文学 明天何在?

不久前,内地出版了一套共三册的 “网络之星丛书”,收录了“榕树下”网站主办的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和入围作品,也包括了一些已经当上了评委的知名网络写手宝贝安妮、宁财神等人的作品,著名作家陈村作序,王朔写跋。这些作品内容,从办公室里的明争暗斗、夫妻之间的鸡毛蒜皮到惊天动地的爱情痴缠,都市生活中能想得到的故事几乎都给说尽了。其中并不缺乏机智、精彩的情节和漂亮的文字,但是,陈村说:“都离伟大的文学较远。”

那么,网络之于文学,究竟意义何在呢?

也许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家王朔的说法不无道理:“这之后一切将变。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自我的机会,使每一个才子都不会被埋没,今后的伟大作家就将出在这其中。” (西 夏) 《海外星云》(2000年31期)

猜你喜欢
痞子网络文学作家
作家谈写作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痞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