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吹出一生的故事

2000-06-11 21:21
海外文摘 2000年11期
关键词:爵士乐爵士曲子

刘 轩

这个地方很神秘,全纽约没有几个人知道,即使你到了格林威治村东区,走到“它”的门口,只怕都认不出来。

这是一家外表很不显眼的咖啡厅,进去直走,经过酒吧,绕几道墙,经过厕所和卖香烟的机器,后面厨房旁边有个小楼梯,下去之后右转,再过一条窄窄的走廊便到了……一个黑暗、拥挤的小房间,装满了纽约最酷的人和最酷的音乐。

台子上挤了4个人、4种乐器:钢琴、贝斯、鼓、喇叭。这首曲子节奏很快,打鼓的棍子劈里啪啦地飞,喇叭手更是在尽情地发挥。

“好!”有人叫。

吹出一生的故事

我很少看过有人吹喇叭这么卖力的:他紧闭着眼睛,满面通红,脸颊鼓成两个汽球,汗珠在他额头上抖动,一根青筋在脖子上扭曲……更惊人的是那喇叭声,每个音符都好像渗进了他的血。

我旁边的人摇了摇头:“这家伙可正在告诉我们他一生的故事啊。”

其实每次讲到纽约,我就会想到爵士。

虽然林肯中心有古典音乐、街头有打击乐、夜总会里有摇滚,但当我晚上站在对岸,看到整个灯火辉煌的曼哈顿展现在眼前时,我心里听到的却是那喇叭手吹出的曲子。我想这是因为爵士和纽约一样,复杂、直爽、世故,难怪当它在1914年从新奥尔良来到这大城之后,就一直没走。

爵士乐的首创者是非洲黑奴,以前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夜时在森林里聚集,拿着白人的喇叭和吉他,吹弹出自己的心声。旋律中,可以感觉他们身上的鞭痕、失去的家、被卖掉的兄弟。身为奴隶,把心里的伤痛转为艺术,是他们唯一的诉苦方式。

最早的爵士乐手常说:“你没过这样的日子,就甭想弹出这样的音乐!”

他们也从来不解释自己的曲子。有人曾问一位有名的喇叭手,为什么他的旋律是这样那样,得到的答案是:

“你干嘛问为什么?你自己的耳朵不会告诉你吗?你少用分析,多去感觉,说不定能听到我的故事。我是在跟你说故事啊!”

所以,爵士常是不用谱子的。同一首曲子给3个人弹,会有3种不同的旋律,因为他们有3个不同的故事。

曲子完了,大家不停地叫好,有人大声吹口哨。

弹琴的站了起来,拿过麦克风:“各位知道爵士这个词的由来吗?”

很多人摇头。

“它以前是脏话,”他停了一下,“现在我就要把它原本的意思,弹出来给大家听听!”

大家都笑了,热烈的鼓掌,有人跳起来欢呼。

下层社会的文化暗流

我心想,中文的翻译,真差远了!

最早的时候,爵士是一种文化暗流,爵士乐手曾被认为是社会的下三滥之一。想听爵士,得去城里最阴险的地方,曲子听到一半响起枪声也不奇怪。它早期的拥护者多半是不良分子,20年代,更是黑手党最喜欢的音乐。

后来,越来越多的白人学会了爵士,把它发扬光大,进了舞厅。台上,15、20人的大乐团用爵士的方式奏起响亮的舞曲。台下,疯狂的听众从傍晚跳到天亮。爵士居然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有人说,艺术一旦跟钱搞在一起,就没有艺术了。可惜,爵士也不例外。许多唱片公司为了抢爵士热,只关心大众是否喜欢、卖钱是否容易,却忘了音乐家的要求。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唱片制作人告诉正在录音的萨克斯风手,他吹的旋律太复杂,平常人无法接受。那位音乐家一气之下,便故意把曲子吹得像儿歌一样。没想到制作人跳起来,猛跟他握手:

“谢谢!谢谢!这就对了!”

哈佛有位教授,是个著名爵士乐团的团长,还开了个纯爵士乐的唱片公司。有一次和他聊天,他叹着气说:

“自从弗兰克·西纳特拉在台上跟大乐队红起来之后,主流的爵士就不是爵士了。你听听现在他们吹出来的旋律,简直是糖精!哪里有故事?问题是,他可以卖六、七百万张唱片,而我最欣赏的爵士乐团。能卖个十万张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商业化令人心痛

不久前,哈佛那位教授作了一首曲子,被提名格莱美奖。他告诉我,去参加颁奖典礼,看到音乐事业是多么的商业化,实在令人心痛。

“我想,爵士乐家,总要面对一个问题……他是弹自己的爵士呢,还是弹人家的爵士?”他说。

“你是怎么决定的?”我问。

他苦笑了一下:“我现在不正教书吗?”

我想,并不是没有人想听暗流的爵士乐,问题是他们有没有办法听到,还有,听到之后会不会喜爱?

我永远记得。那天在小小黑黑的地下室,一群人无拘无束,用音乐分享他们心境的那种感觉。

每一段音符都说出一段喜怒哀乐的故事,说到很久很久以前,也说到很久很久以后。

我没听懂,却也懂了!

[摘自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猜你喜欢
爵士乐爵士曲子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爵士三重奏
有风吹过
作文
吹曲子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Music
中国爵士乐的双城记
爵士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