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宏
我以后自己咬指甲
自赞赞上幼儿园以后,我就每天请她讲班里发生的事情。一则是想了解她在幼儿园里的情况,二则也希望锻炼女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把这看做是母女交流的好机会。可事实上,赞赞上小班的时候,根本不能清楚完整地叙述当天发生的事。往往女儿说的话,我信以为真,鸡毛当令箭地去做了,好几次都南辕北辙,整个儿满拧。
到了中班,这种情况大为改观,现在,小赞回家已经能说明白今天要背什么儿歌,明天要交什么,带什么蔬菜瓜果去布置班里的自然角,哪天要举行运动会,什么时候报名,还特别强调要一家三口,一个都不能缺……
我很欣赏赞赞的这种絮絮叨叨。一天下来,两个人聊聊,这不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吗?
没想到,3个月以后,女儿烦了。那一天,我又照惯例问她:上午干什么了,下午干什么了。
"早操、上课、午睡、游戏。"八个字就把我打发了,还伴着一脸的不耐烦。
其实,我也感觉到每天这样问好像逼供似的,很不舒服。
在这之后的某一天,我看到了《父母必读》杂志1999年第11期上的一篇文章:孩子,今天你高兴吗?
写得真棒!原来,我太看重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对孩子自身最重要的心情、感受的关照。
当天回家,我马上照葫芦画瓢地问:"小赞,你今天高兴吗?"
"高-兴!"女儿果然回应得很痛快。接着原原本本地把她为什么高兴,高兴到什么程度一口气说出来。
渐渐地,我知道了好多让赞赞高兴的事:轮到她做值日生,给小朋友们发饭发菜发勺子;星期五允许带自家的玩具交换着玩;教了一首新歌,玩了一个新游戏……
前几天,赞赞一进门就嚷嚷,她学了一个新本领。"你以后可以不劳累了。"这是她的原话。我心头一热,才4岁就这样懂得体恤妈妈。看来,我可真有奔头儿。
"妈妈,你以后不用给我剪指甲了。我自己咬。"
天啊!我差点儿没晕过去。
"谁说可以这样的?"
"彬彬。我瞧见彬彬一个一个地在啃。"
"彬彬是不对的。啃指甲是不卫生的。你看指甲里黑黑的全是细菌,吃了要得病的……"
幸亏赞赞及时告诉了我她的讲卫生的新招数,要不然我还会奇怪她怎么不用剪指甲了呢。
小朋友知道该羞了
我下班一回家,赞赞就怯生生、蔫兮兮地告诉我:她尿床了。
我用手一摸:哎呀,毛衣、棉背心、棉毛衫全湿了,更别提下身。
赶快开空调,拿脸盆,打温水,给她又洗又换。
赞赞从小到现在,我们对她尿床这类事一直是很宽松的。因为我们深知有些事情只能等。就像去年赞赞刚上幼儿园那阵子,头上的发卡总是弄丢。问她怎么掉的,掉哪儿了,什么时候没的,她一概都是"不知道"。各种各样的发卡、头花、发带我不知买了多少。
现在好多了。午睡时,赞赞能自己把发卡取下来放到裤子兜里,醒来请老师再别上或回到家叫妈妈帮忙。
而且,赞赞已经有了很强的归属意识和记性。上次去接她,我随手拿了一件我认为一定是赞赞的外套。这件衣服无论从式样、颜色还是大小上看,跟女儿的那件都一模一样。但赞赞就是不承认那是她的。最后,当找到赞赞的那件一对比才知道,赞赞的衣服曾经缺过一粒纽扣,是后来用别的纽扣代替的--就这么微小的差别女儿都能记住。
种种迹象都表明女儿在进步。可今天这是怎么啦?记得书上说:孩子3岁以后就能够自己控制大小便。赞赞都4岁零3个月了怎么还尿床?
"赞赞,你今天午睡起来的游戏肯定没玩好。"
不吭声,朝妈妈看看。
"湿湿的捂在身上不难受吗?干吗不告诉韩老师?她会给你换的。"
还是不响。当从我的表情上确认妈妈是温和的时候,赞赞才回答:"羞的。被小朋友知道该羞了。"
原来是自尊心!
"是不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尿床,你觉得这样很害臊?"
"是。"
发现妈妈理解她了,赞赞马上变得活跃起来:"上次,丝丝小便来不及,就尿出来了。韩老师就帮她脱光,把她放在小床上,等奶奶拿裤子来。"
"所以,这次你不愿意告诉韩老师?"
"嗯。"
"那外公去接你的时候,你怎么还不说?"
"外公会嚷嚷的。"
是啊,外公凡事总爱大着嗓门嚷嚷。这些特点都被赞赞不知不觉掌握了。
"女儿,还记得吗?小时候你尿床了,妈妈对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小赞,不要怕。"
"对,妈妈现在还是这句话。小赞,不要怕。以后再尿湿了裤子就去告诉老师。你有备用的衣服放在幼儿园,老师会给你换的。还有,你不愿意被小朋友羞,那你午睡前一定要上厕所。不管有没有小便都要去蹲一下,好吗?来,拉钩。"
"拉钩。"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赞赞今天在幼儿园跟别人打架了。"
我的车还没停稳,外婆就迫不及待地诉说。
情况了解下来,很简单:别人要搬小赞的椅子,女儿不肯。于是各不相让,你抢我夺,两败俱伤。外婆去接赞赞时,两个孩子都在哭。
"这么点儿小事也值得抹眼泪?赞赞,大方点儿,把椅子给小朋友嘛。"
外婆对我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不满意,提出三点意见,让我明天一定去办:第一,告诉班主任事情经过。(说不定,韩老师早就知道了。)第二,找那个孩子谈话,以后不许再欺负赞赞。(何为欺负?家长掺和进去是不是也有点大欺小的味道?)第三,最好让那个孩子的家长也了解这件事情。(怎么着,还要引发一场"大战"吗?)
我一向主张,孩子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家长最好不要乱掺和。这也是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再说,过不了一会儿,孩子们早就没事了,而家长们反倒搞得关系紧张。何必呢。
清静下来,我向赞赞打听那个孩子是谁。
"就是那个死珠珠。"
"什么死啊,活啊,多难听!珠珠--好像就是上次在公园里碰到的那个女孩吧?"
我快速找出女儿与珠珠的合影。
小赞看着照片发愣,若有所思。
晚上熄灯后,赞赞突然嘀咕:"头疼。"
"什么,什么!"我惊跳起来,赶快打开最亮的灯:"哪儿,在哪儿?"天!头皮都蹭破了。"怎么回事?珠珠打的?"
"珠珠放手的时候,椅子砸在我头上。"
"没关系,没关系,勇敢点儿……"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害怕起来。伸手抓起电话打给先生,他正在另一个城市进修他的急救专业。
老公听后一再说没事的,没那么严重。
"要不要明天带她去做个脑CT?"
"用不着。观察观察再说。千万不要主动提醒她,小孩子心理作用很重的。如果明天她再说头疼,你马上打电话给我。"
吃了医生的定心丸,我没那么紧张了。但看来明天一定要到幼儿园走一趟了。
韩老师确实知道发生的事。她纠正道:赞赞和珠珠的椅子被旁边的小朋友拿去做游戏了,所以,当她俩同时看到那板凳时都想要,于是就发生了争抢。
"原来那椅子本来就不是你的。"我笑赞赞。
"谁是赵铮铮啊?"珠珠的奶奶一边走进来一边捋开孩子的头发给我看。
"啊呀,小赞,你把小朋友的耳朵咬了?!看看,小野人的牙齿印!"
珠珠的奶奶被我夸张的表情逗乐了。韩老师又向老人家解释了一遍事情经过。没料到,老奶奶竟通情达理地说:其实,孩子的"冤家"往往就是平时最熟悉的伙伴。因为在家里总是听珠珠说赵铮铮如何如何。
……
就在这些不大不小、起起伏伏的琐事中,女儿在长大。
责任编辑/晏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