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
目前,各家医院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多,于是患者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家医院做了检查后去另一家医院看病,常常需要再做一遍检查。病人不由得抱怨“医院纯粹是为了赚钱”。那么这种“互不认可”是不是真的都是医院为了各自的经济效益造成的呢?根据我从医十余年的所见所闻,觉得也不尽然。
一位姓张的先生突发偏瘫,在家乡做了头颅CT后未见明显异常,便决定送大医院救治。谁知一到大医院,大夫看完CT片后,又让张先生再做一次CT。家里人大为不满:怎么刚做过才一天又得做?还要掏上几百块,这不是为赚钱吗?但没办法,即来之则安之,也只好做了。结果一目了然:第二次CT显示张先生患了脑梗塞。家人这才不再说什么了。其实这种情况从医学道理上完全可以解释: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早期,尤其是急性期时影像学表现往往不够明确,使大夫对它不能认识或拿不准,只有等它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充分了才能确诊。比如早期肺癌,常常难以与结核球鉴别,而这涉及到两套治疗方案和两种预后。患者需要反复检查才能最后诊断。
其实,即使在同一家医院,有时也需要多次检查。比如李先生近来身体不适,做了CT后确诊为肺癌,医生决定为他手术。可到做手术的前一天医生又给他做了一次CT。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疾病是渐进的,在手术之前必须详细了解病变的大小、范围、位置以及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等。仅仅依靠以前的结果,手术中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脑溢血患者,有时CT还不止做两次,目的就是为了随时了解出血灶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吸收、好转或恶化,这涉及到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再如外伤,在诊断是否为脾破裂时,有时第一次CT未发现异常,而第二次却发现了包膜下血肿。
那么,有没有第二家医院确实比第一家医院高明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有!
顾大娘近来咳嗽加剧,在一家县医院做了CT,定论为肺癌。她又往大医院求治,大医院给她又做了一次CT,结果诊断为肺部感染,排除了肺癌。有效的抗炎治疗使顾大娘现在还抱着孙子活得潇潇洒洒的。同样是给一个病人做CT,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原来前者用的是普通二手CT机,后者用的是高分辨率螺旋CT,外加薄层扫描,这就是医院的硬件设备优势。这就如同12寸黑白电视机与29寸彩色电视机一样,效果显然不能相提并论。
还有一患者,因右上腹部隐痛在一家医院做了腹部CT,未见异常,而到了另一家医院做CT却发现了早期肝癌。同样是CT,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原来后者在为患者做CT检查时,比较规范,用了造影增强手段,使早期肝癌得以诊断。仪器有先进与落后,同样医生的水平也有高有低,服务态度及质量也有差异。比如同样是做CT,有的医生对所要观察的病灶没有扫描到,或是扫描不全,显然也会影响对疾病的诊断,这就是“软件”问题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个别单位确实为了经济效益而存在“互不认可”的可能,为克服此类现象,患者及家属应多向几位大夫咨询一下,平时多看一些医学科普文章,这样有利于帮助自己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