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聪
·专家背景资料·
高晓山教授,男,72岁,1954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1959年~1962年参加了中医研究院"西学中"班的学习,从1962年至今,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药理和理论研究工作。当记者表示想采访他时,恰逢他身体不适,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采访。
最近一个时期,有关用了中药发生中毒或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记者面前就摆着这么六七张剪报,上面列数了一系列应用中药引发的事故:
一位一向身体健康的男子,因感冒到一家区级医院就医,只打了一针柴胡注射液,连门都没出,便倒在地上,因过敏而休克死亡。
一位7岁的小女孩,因发烧在一家小医院静脉点滴清开灵注射液,输液后不久,患儿体温骤升至42摄氏度,并出现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直至不省人事,经北京急救中心及同仁医院的大夫紧急抢救,6小时后方脱离危险。
天津一位5岁的小男孩患了肝病,吃了一两年的汤药,每剂汤药里都有大剂量的木通熌就ㄖ兴含的马兜铃可损伤肾功能,这男孩最终死于肾衰竭。
看了上述令人触目惊心的实例,记者真替老百姓捏一把汗。也有老百姓问记者:“你是搞‘科普的,你说说得了感冒用点中药,这人咋就死了熤幸┑降装踩不安全煹降谆鼓懿荒苡弥幸煛蔽了解答百姓的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理论研究所高晓山教授。高晓山教授专门从事过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
初见高教授,就能感觉到他身上浓浓的学者气息—花白的头发,金丝边眼镜;衣着虽很普通,但是干净整洁;虽已年逾古稀,但是精神矍铄。谈到中药的安全性问题,高教授的结论是—
没有绝对安全的药
高晓山教授分析说:老百姓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主要因为:第一,中医中药是祖国的传统医药,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考验;第二,老百姓误以为中药都是天然药或植物药,天然的当然是无毒的;第三,关于西药的毒副作用媒体报道较多,西药的说明书上也常会标明其毒副作用,而较少见中药的类似说明;第四,应用中药生产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多,且生产厂家多宣传产品安全无毒副作用。
说到这里,高教授若有所思地指出,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澄清:首先,什么是中药。天然药和植物药并不等同于中药,有些天然药或植物药不是中药;中药也不一定是天然药或植物药。比如按照某一民族的传统习惯使用的药物,虽然来自天然,却只能称其为该民族的传统药,而不能称其为中药。其次,什么叫中毒。凡是使机体发生伤害、产生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或者改变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的现象,都可以称为中毒。中药有毒、无毒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家都知道,砒霜有毒,乌头、附子也有毒,治疗寒痹的多种方药都有乌头、附子,可见只要运用得法,有毒的药一样可以治病,而不表现毒性;如果不依据相应的理论,随心所欲地使用中药,即使是再“安全”的药也可能会发生毒副反应。所以说没有完全安全的药,这点中药和西药是一样的。
盲目用药害人不浅
高教授说:用中药出问题,就说是中药不安全,这显然不合理,盲目用药才是罪魁祸首。
表现之一:不辨证用药。中医看病需经过“望、闻、问、切”辨证组方。如黄芪具有利尿作用,经常被用于肾病的治疗,但脾气虚型肾病适宜用黄芪,阴虚、温热、热毒型肾病则不宜用黄芪,对这几种证型的病人用黄芪反而会加重病情。
表现之二:配伍不当。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大多采取配伍用药,单独应用某味中药的机会较少,在配伍禁忌中,如果两种中药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则称相反。我国金元时期曾把相反的药物编成歌诀,称为“十八反”,如细辛配藜芦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如果两种中药合用,会使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则称相恶,如人参恶莱菔子,是说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配伍不当也常常出现在中西药的联用中。如含有鞣质的中药和中成药,如五倍子、地榆、牛黄解毒片等与胃蛋白酶、多酶片合用时,可与酶中的蛋白质结合,减弱酶类药物的消化作用;再如麻黄及含麻黄的中成药或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半夏露等,若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合用,可增加强心甙对心脏的毒性。
表现之三:无病用药。甘草是中医处方中最常用的一味药,有“十方九草”之说。可是,在七十年代,加拿大和日本曾先后限制甘草的使用,说甘草可产生明显的副作用。经研究人员调查,这些因用甘草而引起不良反应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怕吃糖发胖,便把甘草当甜食吃,而且一吃就是几年。
表现之四:服用时间过久。国内临床报告指出:单用甘草或甘草制剂可能引起头晕、头痛、浮肿等毒副反应,但一般症状轻,易于恢复,这是因为连续用药时间一般在4~5周之间,很少有超过两个月的。国外报告的甘草中毒严重的病例,大多连续用药4个月以上,甚至长达五六年。
表现之五:剂量过大。剂量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因为只有剂量合适才会有效,剂量小则起不到治疗作用,剂量大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剂量越大,危险性越高。可到底应该用多大剂量并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标准,就连国家药典也说明其标注的剂量仅供参考。用多大剂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用法及医生的经验。有些人喜欢嚼人参,炖肉、煲汤也都要放人参,认为这样可以保健。殊不知,人参吃多了可以产生头痛、失眠、心悸、烦躁、口干舌燥、便秘、血压升高等毒性反应。
表现之六:概念混淆。中西医有许多概念是不一致的,如西医的“肾”是指这个实质脏器本身,而中医的“肾”则包括泌尿、生殖、内分泌等一系列功能,补肾的中药不可能包治肾炎,如果生搬硬套,不但治不好病,还可能治出问题来。
表现之七:未掌握煎服方法。附子中的乌头碱毒性极大,一般水煎三四个小时可以被破坏。所以在煎煮乌头、附子这类药物时,必须先煎、久煎。饮用含川乌、草乌的药酒,中毒症状都比较严重。
高教授说话手势不多,但他用词很严谨,他说除了盲目用药,个体差异也是使用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一个因素。
现代的中药常常被改变剂型,制成针剂、注射液。由于人体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药物、同样的剂量,你用没事,他用可能就有事。打针、输液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见效快一些,可这对那些对药物敏感的病人来说,危险性就更大了。开头提到的两个例子,就属于患者的过敏反应。
因噎废食不可取
高晓山教授指出:有些人见到中药也会引发不良反应,就吓得不敢用中药了,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提倡的是合理用药,以保障用药安全。
药物学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提高制药工艺,减少杂质,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生产厂家也应在说明书上明确指导患者用药,不能夸大其辞。作为医务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辨证用药,剂量合理,切忌为标榜自己医术高明而开大剂量、大处方;用药前应仔细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必要时可改变给药途径,或改用其他药物治疗。患者是不安全用药的受害者,我们给患者以下的建议:
没必要无病吃药;
吃药前先明确得的是什么病,切忌想当然地自己给自己下诊断;
非处方药熡邢嗟币徊糠种谐梢┪非处方药牪⒎嵌际俏薏涣挤从或不良反应小的药,应用非处方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规定剂量服用;
慢性病患者用药前更应征求专科医生的意见;
尽可能学习一些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