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龙卡杯——中外摄影家聚焦北京”活动是2000年北京市政府为配合申办奥运会和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而举办的一个重要的对外宣传活动。5月16日,来自世界各地25个国家的50名外国摄影家和国内22名知名摄影家陆续抵达北京,围绕“北京——历史、城市、人民”这一主题,开始为期一周的摄影创作。
“洋摄影家”看北京,《大众摄影》杂志记者看“洋摄影家”。于是,记者就在“洋摄影家”拍摄的同时见缝插针地进行了跟踪采访。在这里,我们将采访到的9个国家的11名摄影家作简单介绍,此外,他们使用的“洋枪”、“洋炮”记者看在眼里,写在这里,我们的摄影师们不妨和这些“国际大腕儿”们交流一下。
沙希杜尔·阿朗(Shahidul Alam)
男,孟加拉摄影家
帕斯沙拉南亚摄影学院院长,德里克图片馆执行主任,孟加拉电视台摄影节目主持,是第一个获得琼斯母亲奖的亚洲人。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时报》、《英国卫报》等国际知名媒体上发表过摄影作品。曾在亚洲、南美洲、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等地举办过30多次个人展览。
“我了解中国的摄影师,并不是通过摄影师本身,而是一本一个西方摄影师编的关于中国摄影师的书。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但他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沙龙和竞赛上,没有去把握住人与社会的主流。”
使用尼康 F4、F100机身,尼康 24mm、60mm、80-200mm镜头,适马18-35mm镜头,尼康 SB-24闪光灯。
保罗·切斯利
(Paul Alexander Chesley)
男,美国摄影家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自由职业摄影师。与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35项合作计划。最近国家地理协会在华盛顿首次举办的“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艺术百年回眸”大型展览中,展出了他的部分代表作。其摄影作品及有关摄影的论文经常在《生活》、《财富》、《新闻周刊》、《时代周刊》上看到。在伦敦、东京、纽约和夏威夷举办过个人作品展。
“器材太多,往往影响拍摄。精彩画面稍纵即逝,如果花过多时间考虑使用什么镜头或胶片,那很多东西就拍不到了。”
使用两台佳能EOS-1N机身,佳能 ULTRASONIC 70-200mm、17-35mm镜头,佳能430ES闪光灯。
艾·卡拉妮卡(Ekaterini Karanika)
女,比利时摄影家。
1991年获希腊摄影杂志举办的摄影大赛奖。1991年-2000年间在比利时的美国文化中心、希腊、法国等地多次举办个人影展。作品选入 1991年比利时 举办的《回顾1976年》、《艺术馆》等大型摄影展。
“和欧洲不一样,中国人对拍照不很反感。中国的民族很多,面部特征也各有不同。我喜欢捕捉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我在比利时正在拍摄一个以人物面部特写为题材的系列作品。”
使用徕卡M6和尼康FM2相机,徕卡28mm、50mm镜头和尼康85mm、35mm镜头。
杜比·塔尔(Duby Tal)
男,以色列摄影家。
“信天翁有限公司”持股人和主要摄影师。擅长空中摄影。他的《空中轮廓》摄影作品系列选集,迄今销售量已超过45万册。作品在以色列及全球各地举办的20 多次摄影展中参展。代表作在《国家地理》、《地质》、《发现》等世界多家知名杂志上发表。
“摄影是一件有刺激的冒险活动,我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
使用尼康F100尼康N80S机身,尼康ED80-200mm、20-35mm镜头,富士VELVIA胶卷。
恩里科·博桑(Enrico Bossan)
男,意大利摄影家。
著名的反差摄影图片社摄影师。
1987年被授予“柯达”职业摄影家称号。
曾在美国、荷兰、日本、希腊等国摄影举行个人摄影展。出版过多本摄影画册,包括与反差图片社总裁罗伯特·考克合作出版的反映当今美国的《出路》一书。1986年出版的《从北京到巴黎》辑录了他从亚洲到欧洲旅行中拍摄的珍贵照片。
“拍摄中国题材,我认为还是中国摄影师拍摄得好些,因为他生在中国,对中国的文化理解深刻,中国很大,也应该有更多,更好的中国摄影师来拍摄中国。”
使用柯尼卡,奥林巴斯相机。
吉尔斯·帕林(Gilles Perrin)
男,法国摄影家
巴黎第三大学摄影课程教授,著名大框架图片摄影专家。因拍摄《巴黎匠人》人物肖像照获巴黎市学术成就奖。在比利时、意大利、法国等举办《埃及人》、《中国印象》等个展,著有《我的埃及》等多部著作。
使用富士G617、骑士SW612、徕卡M6相机。
乔治·阿桑斯达克
(Georges Azenstarck)
男,法国摄影家
法国新闻摄影家协会行政事务主任、国际记者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乔治·阿桑斯达克是世界摄影家协会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出的自1838年人类发明摄影术以来的2000名著名摄影家之一。曾作为摄影记者在世界各地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世界各地抓拍了许多关于人类命运或重要历史事件的瞬间,举办过多次摄影展览。他的《北京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摄影画册即将在巴黎出版。
“以前,我曾经到世界各地从事新闻摄影。用摄影进行人文方面的报道是我最大的乐趣。我喜欢拍摄人在工作中的各种状态,比如工厂、矿山、工地的工人等。”
使用徕卡相机,富士、柯达、依尔福胶卷。
詹·阿斯普朗德(Jan Asplund)
男,瑞典摄影家
曾任斯德哥尔摩当地报纸的图片编辑,擅长艺术和建筑摄影。1969年至1992年担任斯德哥尔摩市文化艺术及城市规划系列展览的图片制作者,并建立了斯德哥尔摩市图片库。
“当我看到介绍中国建筑的图片时,我觉得他们已经拍得很好了,所以,到中国来,我不再拍建筑了,我现在对人物感兴趣。”
使用尼康F5相机,尼康200mm镜头,还有一只17mm镜头。
罗布·汉德森
(Robert Gordon Henderson)
男 ,澳大利亚摄影家
擅长人物摄影、水下摄影和广告艺术摄影。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多个国家进行拍摄。拥有自己的摄影公司。主要客户有:英国、爱尔兰等国家旅游局;美国花旗、联邦银行;澳洲新加坡航空公司;可口可乐、索尼、柯达等多家国际知名大公司。
“一般情况下,我都会用黑色胶布将相机的牌子贴上,因为这台相机(尼康F4)很贵,怕引起别人的注意。”
使用尼康F4相机,BENBO1三脚架。50mm、20mm、300mm尼康镜头,富士VELVIA,PRVP135,50-18度胶卷。
帕斯科尔·德尔西(Pascal Delcey)
男,法国摄影家
商业摄影师,擅长时装、人像和广告摄影。1990年在伦敦举行皇家芭蕾舞演员肖像个人展,同年获得“Ilford”奖。1994年和1996年分别在巴黎宫殿博物馆、Gnraier歌剧院举办个展。曾任巴黎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指导。
“中国的广告摄影作品很多都是很基本的,缺乏创意和激情。”
使用林好夫 TECHNIKA45相机、佳能 EOS-A2机身、佳能 ULTRASONIC 28mm镜头。
安格莉卡· 康帕费尔
(Angelika Kampfer)
女,奥地利摄影家
擅长风光和纪实摄影,在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地举办过15次影展,出版过《陌生的家乡萨尔茨堡》、《人、地、文化》、《暂停的时间》、《交流》等摄影画册。部分摄影作品被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及奥地利总理府收藏。
“北京给我的印象很好,与世界上其它发达城市相比又有自己的特色。我喜欢拍北京的人。”
使用尼康FM2、徕卡M6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