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水》的面纱

2000-06-06 22:56陈仲元
大众摄影 2000年7期
关键词:幅照片处理厂饮用水

赵 彬 陈仲元

GEO是德文地理一词的缩写,也是德国《地理》杂志的标识。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知识性刊物,在欧洲的德语国家随处可见。由于它的内容多由精美的照片和并非专业性的科普文章所组成,因此多年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在2000年2月份出版的《GEO》杂志中,一篇关于德国饮用水净化处理的专题报道相当精彩。作为摄影专业刊物,本刊特将部分插图刊出,并请来曾在欧洲工作过的外交官赵彬先生,共同分析这一专题的特点,希望对摄影者把握类似题材的拍摄有所助益。

——编辑 陈仲元

赵彬: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水》(Wasser),副标题说的是“一口接着一口,我们喝到了通过人加工过的产品”。文章内容是“在德国的6600家水厂里,工人和技术人员是怎样生产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陈仲元:开篇的第一幅照片象是在影棚中精心拍摄的,蓝蓝的色调与水的主题非常吻合,而且给文字的编排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赵彬:这是欧洲杂志的特点,包括西方的政治性的杂志,他们都很注意图片和文字的搭配,图片设计得都很抢眼,无论你是否喜欢摄影,都会被它醒目的照片所吸引,同时文字都不会太多,开篇的配图文字会把文章的核心内容告诉你,让你立刻明白后面的文章要说什么。

赵彬:这是一幅与前面色调截然不同的照片,图片说明的内容大约是说:在柏林附近的一个水处理厂,技术人员正在通过观察窗查看水在处理设备中的情况。我在欧洲也曾参观过类似的水处理厂,看到这幅照片象是身临其境。拍摄者肯定在设备的内外都布置了灯光,照片中人和设备的照明恰到好处。由于空间狭小,不使用超广角或鱼眼镜头,我想是很难表现文字所说的内容的。

赵彬:这幅照片拍摄的是德国施瓦本地区的水处理厂在使用矿物滤水的方法让水中的矿物质成分达到标准。光源似乎就是现场的水银灯,在画面的一角也安排了一个人,以使读者看到这幅照片时并不感到乏味。

赵彬:这幅照片的说明是:德国大约有40万公里长的输水管线,饮用水在处理完毕之后,将通过 这些管线输送到各个城市的用户。这应是水厂厂房中的一段输水管,场面很大,也有些变形,但照片在做成跨页后清晰度依然非常之高,我想这可能会是中画幅相机并使用鱼眼镜头摄影的。变形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管线本来就不是笔直的,但清晰度和景深则是至关重要的。

赵彬:这是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一个水厂用活性碳过滤水的设备,一个工人正在检修设备。其人物的位置和神态处理得很好。右下角的纯黑正好放上图片说明,想来摄影师在拍摄时大都已经为编辑考虑好了这一问题。我国的杂志很少有作这种处理的,一是摄影师没有这种意识,二是编辑没有这种要求。

陈仲元:这是一幅俯拍的照片,画面设计很讲究,操作人员的位置得当,照明反差适中,用了一个超广角镜头。和前面一幅相比,这应是135相机所摄。

赵彬:这是一个水厂的储水罐,新鲜、干净的原水经过它被直接输入管线供应用户,每秒钟的流量约为2立方米。

赵彬:这是柏林的一个污水处理厂,污水池的直径是28米,在它的上方有一个清除污物的装置,每50分钟旋转一圈。这是一幅用慢门拍摄的照片,我想它的曝光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如果摄影师在白天拍摄,就不会表现出设备的运转情况。这样用灯光的轨迹就可以增加图片的趣味性和感观的直接性。但这样拍摄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长时间的曝光不应出现背景曝光过度。

陈仲元:在先看过7幅跨页照片之后,这个题目的“正文”(这一般是我们的习惯称谓)方才开始。但在这后面的11页“正文”之中,仍配有16幅照片、2个图表及2幅示意图。其中的很多照片依然非常精彩,象这幅工人正在取样的照片,摄影师在人物对面的管道中放置了暖调照明光源,与画面大部分的冷色调形成对比。

赵彬:在这幅照片中也运用了冷暖对比的方法使得照片更加耐看,这是德国最早的水处理厂,建于1891年,至今仍在使用。

陈仲元:除了现场拍摄的照片之外,文章中有些插图似乎是在影棚中拍摄的,亦或是在现场临时搭建的拍摄场地单独拍摄,可以使读者更加细致地观看某一设备或过程的细节。

赵彬:在这幅照片中也运用了冷暖对比的方法使得照片更加耐看,这是德国最早的水处理厂,建于1891年,至今仍在使用。

陈仲元:除了现场拍摄的照片之外,文章中有些插图似乎是在影棚中拍摄的,亦或是在现场临时搭建的拍摄场地单独拍摄,可以使读者更加细致地观看某一设备或过程的细节。

赵彬:这是一幅用于文章结束的照片,说的是德国罗斯托克市的水厂的工作人员在亲自品尝经过处理后的饮用水。这肯定是一幅经过精心布置而拍摄的照片,黑色的背景衬托出工作人员白色的服装、口杯及排列规整的玻璃烧杯。虽然德国人在拍摄婚纱照片时极少到影室中听任摄影师的摆布,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机器加人的工业报道的摆布照片时却未曾让人生厌。看着赏心悦目的照片,从中得到信息与知识,这是编者与读者都希望的事。

陈仲元:按照我们对照片的分类,这组照片当属“工业摄影”,但它实际上是一组关于水的报道照片。我不懂德文,但我看完这组照片之后,能让我大概知道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而我们往往先给照片分类,什么艺术类、工业类、生活类、报道类等等。一说报道、纪实,就似乎必须拍摄原始景象,不得有任何的摆布与加工。如果能够先考虑到照片读者的利益,利用一切手段满足阅读者或观赏者的最大要求,我们的照片将会有更好的可读性。我们见到的一些中国摄影师拍摄的报道照片或工业题材的照片总不是那么特别“好看”,我觉得第一是想法没到位,第二是技巧没到位,当然佼佼者不在此列。

在咱们印象中,饮用水的处理也好,污水的净化也罢,这都不是特别美的事儿,但《GEO》能够用这么一组漂亮的照片来把这个“事儿”说清楚,能让人们爱看,对于我们从事报道或工业摄影的朋友们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赵彬: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不可能的,拍出这样的东西,无论是器材还是我们的聪明才智,都应该能够做到,关键是要开阔思路,要多看一些成功的范例,要多学、多想、多拍。

陈仲元:无数的摄影门类(我并不赞成分得太多),实用摄影占了绝大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实用摄影图片的用量会越来越大。提高照片的拍摄技巧和质量已是非常紧迫的事情了。哪一天各位倘若也能够遇到诸如《水》这一类的拍摄任务,倘若也能够将其把握到如《GEO》这组照片的水准,找你拍照片的事儿肯定会接踵而来。◆

猜你喜欢
幅照片处理厂饮用水
人体的“废料处理厂”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城市污水处理厂占地研究
污水处理厂沉淀池剖析——以乌鲁木齐某污水处理厂为例
乐在其中
氖绿色极光
我国将整合公布包装饮用水新标准
包装饮用水乱象:都是“标准”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