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平信的邮资在美国相当于职工平均月工资的1/8000,在日本为1/4000,而在我国却为1/1000。
邮资还要涨价,这不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据新华社报道:在1999年9月14日下午举行的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邮政局局长刘立清透露,我国现行的邮资费用仍远低于运营成本,因此,今年国家还将适当调高邮资费用。据介绍,以平信为例,目前邮资费用为每封8角,但实际成本为每封136元。尽管国家在近年来连续3次大幅调整邮资费用,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此,邮政部门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力增在3年内扭亏为盈。在“一系列强有力改革措施”中,就包括再次调高邮资费用。
自1990年起,平信资费共作了3次调整。平信由过去每封008元调到020元,1996年再上调到050元,1998年上调到080元。这种调整速度,可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据介绍,一封平信的邮资在美国相当于职工平均月工资的1/8000,在日本为1/4000,而在我国却为1/1000。寄信,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算得上是一种“高价奢侈品”。如此高的水平,邮政部门为何还要上涨?
在市场一片大降价的浪潮中,邮政资费却反其道而行之。按照邮政的说法,是为了减亏。中国邮政亏损了多少呢?请看中国邮政自报的亏损额:1995年40亿元;1996年75亿元;1997年70亿;1998年142亿元。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邮资越上调亏损越大。尤其让人费解的是,1998年亏损的飞跃,原因何在?倘若再次上调,会不会亏损再创新高?不得而知。庞大的亏损额,一年比一年大,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调整邮资是不是扭亏的惟一手段呢?按实际成本每封平信是136元,如果把寄一封信的邮资也调到136元,恐怕任何一个寄信的人都要掂量掂量了。话又说回来,成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如果把邮政职工的工资和奖金也纳入成本的话,那么成本的弹性自然就会加大,换句话说,邮政的成本只能不断加大。难道加大成本以后就要摊派到消费者头上吗?显然这种做法不合理。自从邮政与电信一分为二以后,以前“以电补邮”的邮政格局被打破,加上电信价格一直是在下调的,人们自然会对邮资连年上调想不通。
此外,邮局还有不少“独特”收费方式让消费者想不通。
平信计费方式,每20克收费080元,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若你寄21克重的信件,收费就是160元。仅仅超重了1克,便要你多交080元,这与买一斤一两的菜收你2斤的钱是一个道理,但小贩是没有这个胆量的。
湖南长沙俞先生,买了特快专递信封,邮局又把信封重量重复计费,他感到不公平,一纸诉状把邮局推上了被告席。其实,邮局重复计费早已不是新鲜事,那价格昂贵重达几斤的专用纸箱,不都是你买了箱子又要把箱子重量计算在包裹里吗?
邮局还规定,凡没有公开刊号的文字图片资料,一律按信函发。仅此一项其收入已经相当不菲。
这两年,铁老大、民航都不再嚷嚷涨价,竞争使他们的服务不断提高,想尽法子内部挖潜开源节流。民航今年开始扭亏的消息令人振奋,铁老大也大砍这费那费并加强管理,呈现出了好的势头。而中国邮政不从根本上、从内部找原因,却一味地把亏损归结为邮资低。如果调价是扭亏的唯一法宝,任何行业都不会是傻子。航空铁路有发达的公路在与之争夺市场,中国邮政却是独家买卖,没有任何竞争的压力。所在可找出许多借口(甚至不需借口),把亏损的原因转嫁给老百姓。岂不知涨价这把“双刃剑”伤的绝不仅仅是消费者。有人说,一个企业发展的如何,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管家,管理上出了问题焉有不亏之理!
中国邮政,也许会摆出一副“君子坦荡荡”的架势,“笑骂由人,涨价我自定”。须知,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不发言不等于没有看法。相信谁都不愿意看到最后原来“邮政提价是慢性自杀”是一句谶语。
(孙益摘自《羊城晚报·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