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就在脚下

2000-04-28 07:47任小艾
人民教育 2000年1期
关键词:改革方案办学改革

任小艾

1999年国庆期间,记者饶有兴致地来到位于北京西郊风景秀丽的十一学校,走访曾率先进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李金初校长。

尽管是节假日,但只要到学校来,就会找到李金初校长。事实上,李金初早已把十一学校当做“家”样看待,甚至于在他眼里,学校比家还重要,让他时时惦念和眷恋。

穿过绿树成荫的校园甬道,走进一座旧式教学楼,李金初的办公室就设在二层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远近闻名的李金初校长,办公室里的陈设竟是那么简朴面陈旧。室内除一台电脑透着现代化气息外,其余物件都显露出历史的痕迹,特别是那张已经年累月度过了48个年头的老式办公桌已相当陈旧,让人不由得对仍在使用它的主人肃然起敬。李金初用手推了推眼镜,很随和地请我坐在他的对面,像聊家常似的谈起他的过去。

李金初喜欢读书他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在他眼里,书像食物一样具有诱惑力,如闪烁的宝石在微小颗粒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我是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出生的,我的家乡在湖南省张家界大庸县永定镇,紧邻澧水的源头,是个仅有三四千人口的小城镇。因那里常年满目苍翠、景色秀美、怪石奇峰,自古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桂林之秀,黄山之多变”的说法,故颇具名气。

我的祖母和母亲均以种菜务农为主,闲时做做豆腐买卖,父亲在一家杂物店当店员。家里虽没有读书人,但长辈却很看重读书。我出生后据说因五行缺金,加之父亲是独子,所以起名“金初”。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看着人家背着书包上学,美慕之至。于是在我4岁多时,便磨着家人允许我去念小学。学校里有个教算术的男老师,对学生管教十分严厉。他每天把一根带线的针扎到黑板边上,告诫学生谁不守规矩,就把谁的眼睛缝上。我小时淘气,有一回上自习课,我领头跑出教室去街上看热闹被老师用马鞭子赶了回来,声称要缝我的眼睛。我被吓坏了,夜里做梦竟哭醒了。祖母听说原委后,说什么也不让我去学校了。

转年春天,澧水河畔开满了鲜艳的花朵,香飘四野。我的心里渴望读书的念头愈加强烈起来,忍不住又去了学校。这回我坐稳了板凳,不仅守规矩,还成了学习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尤其是数学课学得格外出色。那时,我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徒步两里多路,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每堂课结束时,我仍觉得意犹未尽,回到家后点上桐油灯,借着萤火虫般的亮光继续学习。

我那时求知欲旺盛,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一本属于我自己的书。小学五年级时,镇上有人摆地摊卖书,我高兴地赶过去看。当时我兜里只有四分钱,看着那么多自己喜欢的书却买不起。我不甘心,最后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一本我能买的书——《论共青团的任务》列宁著。我双手把它捧在怀里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像得了什么好宝贝似的,一口气读了个通宵。这以后,它竟成了我小學时代惟一的一本属于我自己的图书。

小学毕业,我以优异成绩考上县里一所中学。让我感到高兴的,不仅是学习的科目增多了,而且学校还有:一个图书馆。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每天就像着了魔似的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如醉如痴。

时光如梭。就这样,读完初中读高中高中毕业我参加了高考。

1957年7月12日凌晨两点,我和另一同学带着伞,背着包,结伴出发前往考试地点。为节省路费,我们要步行200多里路才能到达目的地。一路上我们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双脚磨出了水泡,终于经过一天两夜的奔波,于13日旱晨七点抵达考点。由于长时间在烈日下赶路,吃不好,睡不好,身体又瘦弱,一+到目的地我就病倒了,发起了高烧,感觉昏天暗地的,可考试时间定在15日,怎么办?14日那天是星期天,医院不看病。我们只好去药店买药。为了让病快点好起来,我把规定让几天吃完的药,一次性全吃了。第二天醒来时,我全身冰凉,一点力气也没有,硬撑着上了考场。

同年9月2日这天,天气特别晴朗。邮差送来一封信,我打开一看,高兴得一下子蹦了起来:“我考上了!”录取通知书上分明写着: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成了全县城考生中惟一的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

真是喜从天降!18岁的我平生第一次坐火车,来到首都北京,看到了天安门,并跨人了让我一生受益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

人生的追路尽管很漫长,但紧要之,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李金初时常这样告诫自己: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好大的一所学校啊!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在学校数学系的资料室里,令我感到惊奇的是满屋子都是书。资料室的东面墙,几乎完全被书架上的图书占满了。“数学系也有这么多的图书?”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我当时十分激动,真恨不得一口气把这些书全部读完。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书全是关于数学方面的,一本文学书籍也没有。这样,我在读大学的几年时间里,终日陶醉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世界里,翱翔于数学王国的天空中。

当初刚人学时,很多同学禁不住诱惑,三天两头到北海、景山、天坛等公园去游玩,而我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功课一下子增多了,课程也加深了不少,有这么好的老师,有这么多的书可看,我哪有时间做别的事?我像蜜蜂采蜜一样,孜孜以求地埋头于书海之中,乐此不疲。北京的大小公园,我一个也没有光顾,而学校的宿舍、教室、图书馆,却儿乎成了我生活中固定的轨迹。

不久,国家开始搞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学习受到干扰,许多同学感到听课吃力,跟不上了。我庆幸自己当初打下了牢固的学习基础,不仅课听得明白易懂,学起来也颇感得心应手。

1964年7月,骄阳似火,我在老师们留恋的目光中离开了学校,前往北京农大附中报到,从此正式走上讲台,开始了长达35年的教书育人的生涯。

我工作两年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结识了我的妻子高荣贞。说起我们的相识纯属是缘分。记得一个星期天,毕业于农大附中,在一所小学工作的高荣贞,与另一个同学一起回母校来看望班主任老师。我刚好和她的老师同宿舍,而她的老师又恰巧临时不在,在另一个同学去找老师的时候,我们便闲聊起来。高荣贞看到我正在缝补自己的衣服,便很大方地对我说:“李老师,让我来给你补吧。”我当时鬼使神差,竟然同意了。

后来,当她的老师给我介绍对象,提到“高荣贞”的名字时,我脱口面出:“我认识,印象不错。”说心里话,这个给我补过衣服的女孩子。她的热情,美丽、并良、大方和礼貌,确实让我感到很美好。

没有花前月下的约会,第一次见面,我就径直来到她的家里。

两年后在我而立之年时,我们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

1971年2月4日,我被调到十一学校工作,几年后担任了副校长。在这个岗位上,我一干就是13年。

1987年4月,乔暖花开时节,我被上级正式任命为十一学校的校长。这一任命对我来说,具有三个有利因素:一是学校现有情况我全部了解:二是领导工作的程序我十分熟悉;三是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我基本清楚。在此之前,我曾经在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了三个月,并先后两次到南方考察。因此,对于如何抓好一所学校,我心里有一定的底数。

过去当副手时,大多数是上边怎么说,我下边就怎么做,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己的一整套治校方略。出任校长之后,我首先针对学校科学化管理问题,提出了建设十一学校的“八字方针”——科学、民主、团结、严格。这一建校方针,在领导层中反复研讨,学习了三个月之久,统一大家的认识,提高领导的管理水平。随后,我带队赴东北师大附中,学习人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学习和比较中,寻找自身存在的向题,构思和创建十一学校的管理。

在研讨、学习、考察中我发现,十一学校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滑坡趋势。为改变这一发展的滞后现状,必须着手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年后,在组织大家反复酝酿的基础上,我制订出了十一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方案,并及时向海淀区教育局领导做了汇报。事情巧得很,局领导听完汇报后说,昨天市政府刚召开了常务工作会议,决定推广北京八中教育改革经验,要求各区抓好试点。你们能不能搞出一个具体方案来?

局领导给我介绍了北京八中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及工资总额包干制等改革方案,我听后感觉八中的改革方案与我校制订的改革方案基本类似,只是名称使用有所不同。所以,我当即向局领导表示:我们可以搞出一个改革方案来。

三天后,我给局领导上交了一份十一学校教育改革方案。当时,区里准备抓的试点方案尚未出台,我校原本并未被选做试点学校,可我们的改革方案却提早拿了出来。结果,按局领导的话说,我们是自己创造条件挤进了改革的试点。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1988年9月3日这天,我们学校正式开始发放改革后的结构工资。平时领工资时,老师们总是话语不断,可那天大家却鸦雀无声。男老师几乎个个默不作声,女老师们看着自己的工资条,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多的工资,和改革前相比,整整是翻;了一番!我暗自惊呼:改革的力量可真大!

改革是人们地位和利益的调整。为实现学校人才资源的“高利用率”,我随后向全校宜布了新的聘任要求,老师们一致举手表示费成。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在成功者的字典里面,看到的只有“奋斗”两个字。

第一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优化了教师结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在第一轮改革接近尾声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十一学校的改革今后应向哪个方向发展?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發表,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十学校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学习邓小平的讲话,同时紧密结合全国教育改革和学校改革实际,认真构思我校教育改革的新方案。我们认为教育投资体制需要创新,寻求能使学校快速发展的筹资新渠道,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效益需要提高,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的管理需要高效,要将高投人转化为高效益。投资、管理和质量成了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三个重要环节。几经思索,几番论证,5月8日我突然开窍了。在我脑海里萦绕了两个月的邓小平南巡讲话,终于变成了行动。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公办学校”五自主的办学体制改革新方案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试验改革”。这的确是一个大胆创新的改革方案,市区有关领导当即表示支持,并进一步概括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简称为“国有民办”。

新生事物的出台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看法,改革绝不会一帆风顺,总要冒点风险的。当时,十一学校的改革方案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部分学校及敏育界权威人士怀疑和反对的意见接踵而来,一时间,风云骤起。我的精神压力很大,辗转反侧,整宿睡不着觉,担心改革最终的成败结果。但我们认定了这条路子,“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我们让实践来说话,让改革的成绩来说话。如果成功了,给后人开出一条路;若失败了,就立一块牌子,写上“此路不通”,以警示后来者。

1995年3月,海淀区正式批准了我校的体制改革试验方案,并开始全面运行。1996年4月,北京市批准我校作为市办体制改革试点校,并开始按改革方案招生。三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十一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接通了社会这个源头活水,使资金、人才、生源顺势而来,不仅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和欢迎,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使我们的思想出现了第三次解放,进一步认识了创办国有民办学校的积极意义:为国家寻求一条公办学校走出经费困境的道路,以缓解国家教育投资紧张的局面;国家用节省下来的经费去支援基础薄弱学校,解决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使十一学校自身得到一个更大的发展动力。

1997年10月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南海召开“首都教育界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座谈会”,我作为基础教育界的惟一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详细汇报了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的改革,当即得到了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的肯定。我心里很久难以平静下来。1998年9月9日,陈至立部长亲临我校考察,在听取了我的介绍后她说,十一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改革开放又获得了新的活力,要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

1999年9月]日,校园内新建的智能化教学楼正式落成并投人使用。这是学校近几年在办学收入结余基础上投资兴建的教学楼。在这座新落成的教学楼里,装备有200多台多媒体电脑,以千兆的高速在运行。教室内多功能的讲台,上,中间镶嵌着电脑屏幕,侧面抽屉里安放着液晶投影仪;还有电子阅览室,教师全封闭备课室,师生交流辅导室,家长咨询室,等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们是在以一流的水准,为师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改革使十一学校走出了一条新路,我清楚地懂得办学体制改革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敏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民族素质,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办学体制的转换只有在推动了学校的全面改革,特别是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时,才能说是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我十分钦佩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的话:“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日奋斗。”是的,人的一生离不开“奋斗”二字。我想,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奋斗了,那就不会留有什么遗憾了。

离开十一学校时,我的耳畔仍回荡着李金初校长激昂的话语:“我们要在今后完成学校跨世纪的三大目标:1深化和完善学校国有民办制的办学体制改革,探索一条公办学校转制改革的道路;2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3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学校96000平方米的全面改建工程。力争在未来的20年内做到设备现代化、队伍高水平、质量市一流、全国名牌校。我相信这个目标是一定会实现的!”

猜你喜欢
改革方案办学改革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一图看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有何新意;人大代表点赞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图了解)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