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清明》干一杯

2000-03-31 15:15刘景龙
清明 2000年1期
关键词:文坛女工文联

刘景龙

风风雨雨,岁岁月月,《清明》20年了!从1979年10月创刊至今,她已经出版了114期。这是《清明》成长崛起的20年,是艰苦跋涉和辉煌岁月的20年,它包含着安徽文艺界至少两代编辑家和作家们的努力,凝聚着许许多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清明》创刊的时候,正值我国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实施由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也为《清明》驰骋于中国文坛,崛起于期刊之林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那个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春天”里,《清明》发表了大量在全国卓有影响的作品,例如《天云山传奇》、《破壁记》、《张玉良传》等等。从那时起,《清明》就确立了自己面对现实、贴近生活的办刊方向,现实主义始终是她的一面旗帜。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经济转型和文化转轨,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情感都急剧变化,《清明》更加勇敢地直面人生,不断地推出反映崭新生活,揭示现实矛盾,展现心灵变化的新作、力作,如《残棋》、《女工》、《走入枫香地》、《扶贫》等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在读者中激起强烈共鸣。据我们所知,《清明》每年的被选载、转载量是很大的,如去年以来发表的《温柔一刀》、《栗坡纪事》、《扭曲》、《农民父亲》、《预约晚餐》等等,就有多家国内权威刊物选载、转载。同时,《清明》还有许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在全国范围内获奖。如中央电视台前不久刚播放过的《重返石库门》,就是根据发表在《清明》上的《回沪记》改编的。获得《小说月刊》百花奖的《女工》,也是始发于《清明》。《走入枫香地》则被改编成广播剧,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佳作都很感人,跃动着时代脉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人物性格,使人们喜读爱看,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高品位、高格调,是《清明》孜孜不倦的追求。即使是商品经济大潮迅猛冲击、地摊文学铺天盖地的时候,《清明》的这一宗旨也丝毫没有动摇过。她的定位是纯文学刊物。《清明》的宗旨和定位,为陶冶国人情操,提升民众人格,为社会提供健康的精神营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清明》因此先后两次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一等奖、优秀期刊以及安徽省优秀期刊一等奖,这是社会对她的认可,读者对她的回报,20年来,《清明》已经深入人心!

关注未成名作家,关注新人新作,是《清明》被公认的又一特色。《张玉良传》的作者石楠,《残棋》的作者赵秀林,《女工》的作者李肇正,《乡长老田》的作者韦晓光,《黑白道》的作者孙志保,几乎都是在《清明》上发表处女作,从而引起文坛和社会关注的。20年来,《清明》作为文学园地,较多地关注中青年作家,不断地推出新人新作,为文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文学界的人们普遍认为它有特色,有个性,主编和编辑们有眼光,有胆识。

正因为这样,《清明》的编辑们工作量是很大的。未成名作者的作品,生活积累丰厚,原汗原味浓,水份少,“含金量”高,但在结构、语言上,也往往松散杂芜,人物塑造上也往往不到火候,这就需要编辑者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进行修改和润色。《清明》有精明强干的主编,有一支乐于做“人梯”的编辑队伍,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远离荣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们是一群值得称道、值得尊敬的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到北京或者外省去开会,人家知道我是安徽省文联的,总是要和我提到《清明》,称她是一本好刊物,有品味,有份量,有内涵!作为文联的领导,每当这时我就很高兴,很自豪。有人称《清明》为“皖军一面旗”,这个提法并不过分,很切合实际。《清明》确是安徽文坛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安徽省文联的“形象工程”,《清明》值得我们骄傲!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纯文学刊物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她也因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天地。文联党组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清明》的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她风雨同行。

古人二十而冠。《清明》20岁了。20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年龄,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年龄。酒是喜庆的象征,酒是祝贺的甘泉,让我们举起手中的酒杯,共同庆祝《清明》的20华诞,祝愿《清明》以20岁的矫健步伐迈向二十一世纪!

我为《清明》干一杯!

责任编辑红杏

猜你喜欢
文坛女工文联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建筑女工
湛江市文联领导到城月镇坑仔村扶贫
女工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