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水份七种

2000-02-16 12:39王宏谊
新闻记者 2000年11期
关键词:水份工龄驻港

王宏谊

时下,新闻作品篇幅越来越大,报纸的版面格式越来越“简洁”。文章长,若是内容翔实,报道全面,归入“深度报道”范畴,倒也说得过去。问题是各种文体的作品一律长起来,却常常像从水里捞起来,水份很多。笔者在编辑实践中归纳出新闻作品中的七种水份:

一为无关背景。一些记者通讯员在提供背景资料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八竿子沾上点边,就一古脑地捅出来。如笔者处理过一篇稿子,主要的新闻事实是某海运公司里最老的一艘海轮在国际港口安全检查中多次通过“无缺陷检查”。但在背景中,通讯员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了这家公司开展“海上读书活动”、“船舶体育活动”……其实国际港口安全检查,是针对性很强的安全专项检查,安全以外的工作根本不涉及。一艘旧船能在要求很高的国际性安全检查中“无缺陷通过”,有许多文章可做,如旧船安全工作的难点,针对性措施,国外检查官员的反映等。至于船上取得的其他成绩,应点到为止,说明“两手抓,两手都硬”即可,根本没有必要费很多的笔墨面面俱到地写出来。

二是无谓数据。有些稿子粗一看写得很“实”,有“详实的数据”予以佐证,但这一大串数据都在说明同一个问题。比如有这么一篇稿子,说一艘25万吨油轮投入营运。作者用了20个数据来说明这艘油轮之巨大,然而看了这些数据后,读者仍没有形象的感受。笔者砍去了其中16个数据,采纳了其中长、宽、高、总吨位4个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读者所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说这艘油轮的主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高度约为10层楼房。这样处理后,使用的数据少了,而读者的感受反而更加清晰、形象了。

三是材料水份。这类来稿所用的材料本身并没有水份,但用得过多过滥,变成了水份。有篇反映赈灾捐款的稿子,作者列举了好几个不顾自己经济困难,挤出“数额虽小,聊表心意”的钱,踊跃参加捐款的例子,使人产生这家单位职工收入不高、捐款的数额不大的错觉。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由于作者用了局部的、雷同的材料,不但乏味,还产生了误导。处理这类稿件,困难职工捐款的例子只需留一个,能说明捐款活动的普遍性即可。

四是做法水份。这类稿件总是从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措施得力一套程序洋洋洒洒写来,看得人昏昏欲睡。有篇来稿报道某单位应征青年中有一个入选“驻港兵”,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驻香港部队的一员。但作者来稿写该单位征兵的“做法”过多,大谈成立征兵领导小组,层层宣传发动职工,学习《兵役法》等。这样的写法只报道了该单位完成征兵工作的政绩,而没有切入读者兴趣所在的主题——驻港兵的本身,如驻港兵的选送条件,这个入选的驻港兵的成长、教育情况以及在香港服兵役的情况。

五是引语水份。有些来稿大段引用他人讲话原文,像讲话记录稿。尤其是引用“官腔”味较浓的套话,会使稿件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而少而精的引语可以增强新闻事实的生动性、典型性。《北京日报》一则反映农村重男轻女情况的消息,引用了一位农村生产队长和一位妇女的对话:

生产队长:“你生了个胖小子,还是个半边天?”

农妇:“你应当问是生了七分,还是十分。你们男人干多少,一天都挣十分。我们妇女干得再多,一天顶多能挣七分。”

这样的引语,点明了农村重男轻女现象存在的原因,用得恰到好处。

六是词语水份。新闻贵用事实说话,不必要的修辞词语都要砍去。职务、头衔等一般情况下只需提及一次,大可不必每次穿靴戴帽。单位全称很长的,交待过以后就可以简称代替。一般情况下,文中不应出现同样的句子。比如导语中说过“实现利润一个亿”,正文中就不必再重复此句,而应在纵横对比中提及别的数据。

七是“帽子”水份。一些通讯员、记者喜欢给新闻事实戴上“高帽子”,以为如此一来,新闻价值便能体现出来了。笔者处理过这样一篇稿子,说“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局面,巩固我厂大好形势……厂党委决定增加职工工龄津贴”。增加工龄津贴对职工来说是件大事,但套上“深化改革开放”这顶帽子就太大了。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从因果关系上推论,说增加工龄津贴,或者减少工龄津贴是为了巩固改革开放,都能自圆其说,而真正起了什么作用,要看实践的结果。这类稿件在机关单位通讯员来稿中较多见。一般情况下,这“为了……”一段的帽子应该砍去。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拧干新闻稿件中的“水份”,要细心、耐心,拧“水份”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注意保持原作的风格。目前一些社会新闻,表面上的闲来之笔,对营造气氛、深化细节很有作用,切不可大刀阔斧砍光,让文章“千稿一面”,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

猜你喜欢
水份工龄驻港
那些和工龄有关的事儿
三醋酸纤维素干燥过程中质量控制
一种压滤机进料量控制的改造方法
义务劳动
这七种情况,不在岗也能算工龄
我回乡务农的时间可以计算为工龄吗
浅析制动液水份检测笔应用与分析
德国驻港领事罕见谈“普选”
“卖工龄”的做法是错误的
森林能调和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