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正(北京)
1986年,张玉峰从北大物理系义无反顾地走出来的时候,根本就不懂怎么办企业。那时候,他所具有办企业的知识并不比现在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丰富多少。例证是刚开始办企业的时候,张玉峰甚至不知道办企业还需要有营业执照,以为刻个橡皮图章就可以开张营业了。现在,作为方正集团的董事长,张玉峰无疑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阶段,张玉峰牢记一位生意场上的仁兄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买进来的东西最便宜,卖出去的东西最贵,那么,你一定发大财。"在这个阶段张玉峰懂了财务,懂了税收,懂了处理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张玉峰很快成了一个精明的商人。
第二阶段,张玉峰认为关键在于要能够团结人,要能够带队伍,要有一批人心甘情愿与你一起做事情。张玉峰体会:要让别人对你死心塌地,就必须让手下感觉到"有了张玉峰,我赚到钱了,跟着张玉峰,我发财了。如果跟着张玉峰,张玉峰发财了,那下面肯定就散掉了"。
在开始的时候,将下面一批人拢起来,还要有人格的魅力才行。"一开始谁都不认识谁,况且,很多人也蛮有本事。要把大家都拢到自己身边来,你一定得是一个很忠厚的人,一个很能干的人,一个能把心放在中间的人。你必须要认认真真做事,吃苦在前面,享乐在后面,做事情为人师表。"
中关村很多公司做到第二阶段就散了,三个人的公司变成了三个公司,就是因为不能团结。"一个公司团结不团结关键在核心,如果公司最早的核很松散,就不可能把雪球越滚越大,而是一个雪球滚成了好几个雪球。"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就到了培养干部挑起不同部门担子的第三阶段。张玉峰在公司经常讲:"主席老人家那句话,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制胜因素,和企业现在讲的以人为本完全是一回事。"对待干部,"既要信任他,也要帮助他。我们过去讲使用干部要扬长避短,其实,当干部有问题的时候,适当地还要扬长护短。不能有一点问题,就把他拿下来,要能够帮助他。当然,这种信任不是放任自流,在一开始不太了解他的时候,要不断地定期检查他的工作。"
第四阶段是从执行者向决策者转变。在这个阶段上,张玉峰至今还感到力不从心。"我觉得我做这个转变始终都转变得不好。具体做一件事情,我会很认认真真地去做,也自信有能力去把它做好,但一到如何宏观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宏观地规划企业政策,就非常力不从心了。"所以,张玉峰至今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企业家,他说他顶多算个经理。
办企业必须是现实主义者
张玉峰过去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每个礼拜有半天政治学习的时间。当时老师们都特别想过这半天,因为在这半天时间里大家可以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无忧无虑地发一通牢骚。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讲政府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议论完了,大家都特高兴,然后散会。
后来做了企业,张玉峰方才明白,真正做事情不能首先考虑"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考虑"能怎么做"。"企业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应该是该不该做",而是做了合算不合算,时间上做得起做不起?精力上做得起,做不起?一件事情如果我没有考虑好可实施的细则,我不会动手。" 1990年,张玉峰在中关村当时的香港美食城请国务院秘书局的一位局长吃饭。张玉峰回想当初,称自己一腔热血,滔滔不绝地对这位局长讲了许多国家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的道理。最后这位局长讲了一句话让张玉峰他们再也说不下去了,这位局长说:"你们讲的这些东西,政府早就想到了,之所以没有做,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致使没法做。优化组合多好!20个人的事干嘛非要200个人做,把180个人优化下去不就完了,但优化下去怎么办?很多人没有事做,就会惹事生非,引起社会不安定。"
听罢,张玉峰领悟到了,政协可以发牢骚,但国务院肯定有不敢随便做的原因---国务院要考虑"能怎么做"的问题。"做企业的思想方法也是能怎么做的问题。我过去当教员主要任务是认识世界,做企业是改造全世界,两者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
知识分子办企业成功的不多,张玉峰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还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方式上,不肯身体力行地去做事情,在公司还没有办大的时候,就希望指挥别人干,自己不愿意干。"自己干过、懂了才能指挥别人,要不很容易被涮了。"张玉峰自称从北大出来办公司的时候是最普通的教员、最基层的讲师,所以,能"比他们稍微脚踏实地一些"。
如果你是棒子面,你就蒸个好窝头
这是一位老师傅教导张玉峰的一句话,张玉峰至今记忆犹新。
张玉峰的女儿、女婿在国外,张玉峰每次给他们写信总是希望他们认认真真在公司里面做,过一份平静的生活。张玉峰在信中说:"做企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成功,失败的是大多数。我希望你们不要只看到成功的光环,还要看到那么多人都失败了。"
张玉峰不希望年轻人一古脑儿全拥上创业的独木桥,以他的意见,中关村真的不需要五六千家企业,一两千家就足够了。"当中国企业数目越来越少的时候,我相信就是我们国家富强的时候,如果企业总是这么多,我觉得我们永远都是一盘散沙。在国外只要是唐人街的地方,就会有一排一排的个体户、小商贩,但很少见大企业。"
张玉峰不否认硅谷每年都有很多企业成长起来,但他认为那毕竟是少数。"国外很多人都希望在公司里面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认真打一份工。""年轻人是否经过大公司的培训对其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一定要一出校门就创业,一个公司只有三五个人,还硬说自己是企业家,这个企业家未免太廉价了吧!"
张玉峰刚办公司的时候,经常到曾是中关村象征的科海楼上逛一逛。没过多久,张玉峰就感觉到像科海这么办企业办不起来,原因是"科海把企业办成了百货公司出租的柜台"。"同一样东西,这个柜台卖5块,到另一个柜台,挑明刚才柜台的报价,就会得到4块5的报价,最后这样东西可能会在3块钱的柜台上成交。"张玉峰认为年轻人与其这样小打小闹的做生意,还不如到大公司里面做一名职业经理人有前途。
张玉峰眼中的柳传志
前不久在香港,张玉峰碰到柳传志,邀请柳传志到方正做一次关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报告,柳传志说:"还是开一个座谈会吧。"张玉峰认为柳传志这样说是谦虚了。在张玉峰眼中,国内信息产业联想做得最好,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方正学习。尽管张玉峰清楚,"别人的经验是别人的经验,自己的体会是自己体会。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难处。"但他还是认为相互的学习非常重要。"中关村的企业需要互相交流,我们经常说要向国外企业学习,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太多学习的榜样。"张玉峰想向柳传志取经,是因为他看到方正在1998年所面临的问题,联想在几年前就已经遇到过。"1995、1996年香港联想亏损,一直到1997年上半年的时候,还在亏损,但是经过1996、1997的调整,联想大踏步地前进了。"张玉峰认为前面对柳传志来讲应该是坦途了。
张玉峰相信只有"人好"办企业才会成功。"要做一个企业家首先必须加强个人修养。""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全世界没有哪家大公司是靠坑蒙拐骗做起来的。"张玉峰说:"柳传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人。"过去,中关村的公司每年都会有一些聚会。张玉峰当时就发现柳传志是一个很实际的人,在很多人讲宏伟规划,讲国家政策的时候,柳传志每每不愿意清谈。所以,开会的时候,张玉峰总会在会场的最后面碰到柳传志。"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老种不好,别人的事情管不了,也懒得管。"
张玉峰非常不赞同有些企业家当年在自己的企业里面建立"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做法。"那是国家的事,企业家必须有一个自己的行为规范,做该做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做。"张玉峰也不赞同企业做得好,企业领导人就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做法,认为真的没有必要,认为那是政治家的事情。"企业做好了,有很多偶然的因素,而且,实际上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因为要粉饰,所以,大家都要想怎样拔高自己,最可悲的是最后连自己都信了。本来一个很出色的企业领导人,结果可能就毁在了这上面。再说,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办企业之初,张玉峰认识一名企业家,他的名片正面印着总经理,背面印着全国政协委员,当时张玉峰就认定这个人的企业一定做不好,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这个曾经在中关村响当当的企业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了。张玉峰觉得办企业就应当像柳传志那样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不去比在哪个汇报会上出出风头,多讲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