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蕊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写了一部《玩偶之家》,此剧上演后轰动了整个世界。一百多年过去了,无独有偶,我们身边也演出了相似的一幕,风格各异,本质则没什么两样,不由人感叹生活如戏的说法。
女主人公是位上海知青,嫁给了西北的一位男子,做丈夫的也崇尚男子汉大丈夫气概,在家里说一不二,对妻子也是一种家长式的态度。妻子善良而又本份,热爱丈夫,热爱家庭,只是没有娜拉那种小鸟依人的娇态,她像个高级保姆,包办了一切的家务。她的头发过早的白了,她的手粗糙的像个老妇,多年的奉献养成了丈夫的惰性,家务事么,老婆不做谁做?晚上来劲了也是老婆陪乐,这不是天经地义吗?否则娶老婆干啥?!丈夫对妻子的态度视心境好坏而定,而他的心境又是视他事业好坏而定,正因如此,他的事业每况日下,他的家庭气氛也就不太和谐。终于到了丈夫工资发不出的地步,相随心转,丈夫的脸罩了一层阴气。妻子心疼丈夫,天真地认为,丈夫换个单位心情就好了,心情好了就会在家多待待了,多待待就会对家人多笑笑了,多笑笑家就像个家了。再说,儿子也大了,按照政策,也可以回上海读书受教育了。
妻子请亲友帮忙,强调哪怕只调回丈夫也行,她可以先在西北侍候公婆,等待机会一起回来。精诚所致,她竟为自己和丈夫找到一个单位,新单位同意优惠卖房或借一套三居室给他们,以便这位贤惠的女子将公婆一起接来同住。结果她做梦也没想到,这位爱面子的丈夫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暴打了妻子,指天划地的发誓:我偏不去上海!皮肉上的伤痛是可以忍受的,不能忍受的是发现了一个陌生的丈夫。当丈夫暴跳如雷时,她动摇了,觉得不回上海也没什么,就是有些对不起儿子,直到有一天丈夫拿刀欲杀她时,她的心才真正冷了。她这才发现事情远不如自己想的那样简单,他们并不像真正的夫妻那样默契,那样知心知底,一个外人都能看明白的事理丈夫却硬要钻牛角尖。她终于像娜拉一样,离开了这个表面幸福其实冷漠的家庭,不同的是她说服了儿子,将他一起带回了上海。中国的娜拉似乎更善良,更能忍辱负重,她一面辛苦工作,挣钱培养孩子,一面继续可怜着丈夫,等待着他的醒悟。因为她想,如果一个男人觉得他那所谓的自尊比良心、良知更重要,那他怪诞的行为也许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