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亦峰
真是世事难料。许多事回头看,仿佛弹指一挥间,原本的东西便变得面目全非了。比如“同堂”,在过去的久远岁月里,姑且不说它对于我们祖先的生命延续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所蕴含的意义,即使在刚刚过去的年代中,它仍然是我们接触最多、最为习惯的生活方式。我们离家独立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另外组织了家庭;即使是另外组织了家庭,我们中仍有数量极多的人还是维持着“同堂”的生活格局。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于外是出于生活空间的限制,而于内则是由于心中对“同堂”模式的依恋。
其实,任何一种“老古董”都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比如说“同堂”,它之所以能在我们悠长的历史中一直存活并且繁衍,追根溯源,其实是文化的遗传对于心理的支配作用。即使是观念非常现代化的年轻人,相信连他们自己也不能保证,当老了的时候,会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能陪伴左右。记得半年前去养老院看望一位朋友的爷爷,他已80多岁高龄,并且瘫痪在床上。当我问他现在最想什么的时候,他脱口而出:回家!甚至还说,能天天看见子孙便是最大的满足了。我想,人心的满足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出自内心的成就感,当一个人在自己的暮年能对自己或他人说,瞧,他们是我的子孙,那会是一份怎样的荣耀啊!所有的艰辛都会成为过去,所有的不愉快也都会成为过去,人生至此,足矣。
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消息,说最新的医学调查表明,现在老年人的最大敌人是孤独,想来也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心理上的疾病往往会比生理上的更为致命,也更为痛苦。“同堂”的生活模式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幸福的,因为最起码会有交流,会有一定程度的照顾,还会有由此带来的心理满足。其实,即使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同堂”的生活模式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在高节奏的社会生活,讲究竞争的现实环境,人人都会比以往更需要一份家的温馨与和谐。更何况,人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
大众医学199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