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浩
一条长达四五米的虫子,寄生在人的肠道内,谁听了都会害怕。它就是人体内最长的寄生虫之一——猪肉绦虫。不少人是由于在粪便中看到形似宽面条、一节节长3—6厘米、蠕动的乳白色“小虫”,才来找医生,才被发现得了猪肉绦虫病。
虽然猪肉绦虫的成虫对人危害不大,但它的幼虫——囊虫,却没有如此“善良”。囊虫只有黄豆大小,呈乳白色,半透明状,里面充满囊液,透过囊液可看到一个米粒大小的白色虫体。它流窜到人的脑、眼、皮下、肌肉、以及心、舌、肝、肺等器官,便引起相应部位的囊虫病。例如,脑囊虫病可引起癫痫发作、精神病发作、颅内压升高(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呕吐症状);眼囊虫病可引起视力下降、失明;皮肤肌肉囊虫病可在皮下、粘膜及肌肉中,形成圆形或椭圆形节结。
我曾经碰到由姐姐陪伴来的未婚女病人许某,她在某纱厂当挡车工。她姐姐说:“去年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团圆饭时,她突然大叫一声,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不省人事,送到医院里,医生说她得了癫痫病。”其实,这名病人的癫痫是由囊虫病引起的。
在与许某交谈中,得知她在发癫痫的前一年,曾在粪便中发现过乳白色宽面条似的、一节节蠕动的“小虫子”。由于害羞,自己找过一些土方法打虫,仅有一次打出一条长约30厘米的“虫子”。根据许某的自述,我请她做了两件事:一是请她每天大便时,注意观察是否还有她讲的那种“小虫子”;二是做一次脑CT检查。几天以后,她带来了一个装有“小虫子”的小瓶,以及一份提示在额部和枕部各有一个猪囊虫的CT报告单。我将“小虫子”压片并做成染色标本,证明她送来的“小虫子”是寄生在她肠道内的那条猪肉绦虫的最后一个节片。在这种节片里充满虫卵,我们称它为孕节,也叫妊娠节片。根据这些结果,我告诉她得了猪肉绦虫病和脑囊虫病。
许某听后十分害怕,焦急地问:“这条猪肉绦虫能全部打下来吗?”我肯定地告诉她:“采用中药或西药是能够全部打下来的。”我叮嘱她回去后,晚上不要吃饭,或仅吃少量的稀饭或面条,第二天早上空腹到我这里来。第二天上午她准时来了。我首先让她服下准备好的南瓜籽粉,一小时后服一大碗槟榔煎剂,再过半小时后加服硫酸镁溶液(泻剂),并嘱她多饮水。两小时后,许某排出一条蜷曲成团的猪肉绦虫,把它放在一个盛有冷水的搪瓷盘内,虫体慢慢伸直,用尺一量,竟有4.5米长。我告诉她,除了中药外,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西药也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看着被驱出来的完整虫体,她在高兴之余又紧张地问:“脑中的囊虫该怎么办呢?”我告诉她:“治疗脑中的囊虫可没有这么简单。要用手术的方法将颅骨打开,取出囊虫。”有没有不用开刀的治疗方法呢?“她带着期盼的眼神问我。”以前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近几年来,随着治疗寄生虫病药物研制的迅速发展,已发现有两种药能治疗脑囊虫病,就是前面提到的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它们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我接着说:“根据许多医生治疗脑囊虫病的经验,吡喹酮对囊虫作用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杀死囊虫。但死亡的囊虫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崩解,产生大量的异性蛋白质物质,强烈地刺激着周围的脑组织,产生过敏性炎症、肿胀、从而引起剧烈的头痛、癫痫大发作、颅内压升高等强烈的副作用,甚至形成脑疝,造成患者死亡。阿苯达唑则是缓慢地杀死囊虫,引起的过敏性炎症反应相对较弱、较轻。有人比较了在治疗脑囊虫病时,这两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吡喹酮为93.7%,而阿苯达唑则为67.2%。还有研究表明,经吡喹酮治疗无效的脑囊虫病患者,用阿苯达唑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推荐你采用阿苯达唑治疗。
“她能不能在家里服药治疗呢?”许某的姐姐连忙问道。“一般不能在家里进行治疗。因为阿苯达唑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如颅内高压、过敏性休克等,出现这种紧急情况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和治疗下才能克服。因此,她一定要住院治疗。”
她姐姐接着又问:“我妹妹的脑囊虫病是怎样得的,应该怎样预防呢?”我说:“其实,你妹妹的脑囊虫病和她肠子里长的绦虫有密切关系。绦虫最后一节孕节间肌肉衰老、钙化、断裂,使孕节脱落到肠腔。当患者恶心、呕吐时,这些孕节可逆向进入胃,在胃液和其他消化液的作用下,虫卵从孕节中出来,幼虫又从卵中钻出,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皮下、肌肉、脑、眼等许多器官内定居。它们一旦长成囊虫,就引起囊虫病。另外,当孕节通过肛门时,也可以将一些虫卵散布在肛门周围,患者可以通过肛门——手——口途径,将虫卵食入。如果你妹妹当初在粪便中发现孕节时,不讳疾忌医,早点找医生把肠子里的绦虫打下来,也许就不会得脑囊虫病了。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绦虫病,是预防囊虫病的重要措施。注意饮食卫生,吃熟食,吃洗干净的蔬菜,饭前便后洗手等,都是预防囊虫病的好方法。”许某听从我的建议,住进医院,接受了三个疗程阿苯达唑的治疗。半年后,她高兴地来告诉我,经CT复查,脑内的两个囊虫阴影已全部消失,再也没有发过癫痫,重新返回了生产第一线。
大众医学199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