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茹
做心理咨询多年,曾经历过不少病例。然而,有一对来访的夫妇给我的印象格外深刻,他们家庭所遭遇到的不幸久久地撞击着我的心。
这原本是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妇俩都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十三岁的儿子虽有些顽皮任性,但还是很聪明可爱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平日里夫妇便很注意抓住孩子的学习,对他管束得很严,不让他出去玩。在一个冬日的傍晚,淘气的儿子"心生一计",佯装闭门读书,却从三楼爬窗攀水管溜出去。不幸的是因天气寒冷,抓握不牢,竟失手坠楼身亡。在突发的灾难面前,父母万分悲伤,无法承受这一惨痛的事实。在而后的几个月中,他们不敢谈起孩子,并将家里有可能引发悲痛情绪的物品,如孩子的衣服、照片等都收藏起来。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睹物思人,希望痛苦尽快过去。
记得当时,这夫妇俩无法讲述下去,泪水在他们的脸上流淌,我想也一定流淌在他们的心中。面对经受这么沉重的打击和承受如此巨大的创伤的两位来访者,医生任何安慰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我们对孩子太严厉了,要是宽松一点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我们怨恨自己不配做父母,蛮以为十几岁的孩子该懂得深浅,他怎么就想起爬水管子向外溜呢?"夫妇俩的悲痛之中饱含着内疚和自责,同时追悔莫及之感又在加深着内心的悲痛。我和他们谈道:这件事放在谁身上都会伤心至极,不要回避正常的情绪反应。接受悲伤也就是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如果伤心就允许自己流露出来;只有去除了对真实情感的压抑,采取适度的方式宣泄,才能缓解你们心中的痛苦。治愈创伤最好的药物就是时间,不要人为地压抑自己或有意地忘却,还是自然复原为好。
丧失爱子给这对夫妇带来的心理创伤,是任何物质无法弥补的;是最残酷的剥夺、是万劫不复的。强烈的失落感使死者的亲人们陷入一场剧烈无比的悲痛风暴之中。咨询完毕,我目送他们远去,却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对于年幼的孩子,教育要得法。注意情感沟通,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切忌强行命令和约束,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可用简单的"不允许"来阻止他们的行为。
对创伤中的父母双亲,要帮助他们接受而不是掩饰痛苦,向他们阐述心身相关的道理,让他们宣泄心中的痛苦,以保证他们的心身尽可能地少受其害。
生活中偶然发生的恶性事件,为社会留下不少心理创作者。按照现代健康的标准,这个群体既不是患者(未患有某种疾病),也不属于健康人(急性应激状态时超出了健康的范围),是丞需他人关心与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