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
俗话说:“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去年秋天,某大学教授杨惠琳的老伴应邀去某地讲学。由于他患有高血压。近年来一直靠药物维持治疗。所以,以前每逢老伴外出开会、讲学,杨惠琳总是相随左右,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这一次因为孙子上一年级,儿子、儿媳工作单位较远,因此,照顾孙子吃饭的“任务”就落到杨惠琳的头上,这样就无法陪老伴出差,临行前自然免不了对老伴千叮咛、万嘱咐。
由于邀请单位的热情好客,旁边又少了个“监督官”,杨惠琳的老伴放开了肚量豪饮不已;加上不按时服药,终于在第三天下午讲课时突然跌倒在讲台旁。邀请单位的领导见此情景吃惊不小,深感责任重大,连忙将他送往医院抢救。医生根据病人昏迷、颅内高压的症状,诊断为“脑溢血”,医生虽然竭尽全力抢救,并开颅取出淤血,终因血肿长时间压迫生命中枢而死亡。杨惠琳的两个儿子为了不使母亲过于悲伤,在奔丧回家之前,他们没敢将父亲病逝的消息告诉她。当邀请单位派专车将杨惠琳老伴的尸体送回家时,她先是不言不语,表情木然,十分钟后扑倒在老件的身上嚎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喊道:“你没有死,你快醒醒,你没有死,你快醒醒!”
以后,杨惠琳的儿女们分成三班轮流看护整天不吃不喝不睡的母亲。到老伴火化的那天,杨惠琳终因伤心过度,身体极度虚弱昏了过去,被送往医院抢救。尽管子女和亲朋好友再三安慰、劝导,但杨惠琳无法从老伴猝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夫妻恩爱40年,从未红过脸吵过嘴,杨惠琳从精神上一下子失去了寄托,感到活着没有意思,想随老伴一块走。杨惠琳的儿女们对母亲整天悲痛欲绝、寻死觅活的状况焦急万分,又无能为力,于是一起商议着请心理医生为母亲诊治。
心理医生诊断杨惠琳患的是“居丧综合症”。这种心理障碍多见于夫妻感情深厚者,当一方因病或意外事故突然身亡,另一方受不了这种打击而精神崩溃,出现以抑郁为主的症状。根据“居丧综合征”的演变过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冲击期:面对亲人的亡故,不知所措,表现为麻木状态,甚至否认亲人已经亡故的事实。惊恐与焦虑症状可以很突出,此期可持续几小时、几天或几周。
二、机能解体期:对亲人的亡故心理上不能接受,感觉失去寄托,前途渺茫,心情痛苦万分,甚至绝望。除抑郁症状十分突出外,还有不安、易激惹、出现自杀行为及对社会退缩的表现。重者感知觉、理解判断及记忆能力可有暂时性障碍。多数病人在3~6个月内进入恢复期。
三、恢复期:又称机能重建期。在此期,居丧者逐渐接受亲人确已死亡的事实,各种机能渐渐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的水平。
一般来讲,居丧者的吸烟量、饮酒量、服镇静剂的剂量明显增加,自杀行为增多,身心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多。55岁以上的人遭遇配偶死亡率较一般人群高4~6倍。对于“居丧综合征”患者来说,如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看护,极易在厌世心理的支配下采取各种方式自杀。
因此,对“居丧综合征”患者宜及早提供危机干预和社会支持,以帮助他们尽早度过机能解体期,进入恢复期。对于症状较重,一般的劝导无效者则需请心理医生进行矫正治疗,以免产生严重后果。临床上大多采取以下步聚:
一、宣泄疗法:让病人重新进入亲人亡故的情境,让其放声痛哭,大声叫喊,尽量发泄悲伤之情,从而减轻悲伤情绪对机体的影响。
二、心理疏导:结合具体情况帮助病人认识到人死不能复生,引导他们看到未来,未亡人很好地生活就是对亡者最大的安慰等等。
三、暂离特殊环境:有条件者可让病人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可去外地亲戚家暂住或旅游。
四、药物治疗:对于症状顽固者可用药物对症治疗,以改善睡眠、稳定情绪。具体药物和剂量则应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定。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俊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