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军
1949年4月4日凌晨。来自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英国和美国等12个国家的外长会集在美国国务院会议大厅里。在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的主持下,举行了《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自此。世界历史上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诞生。
今年4月,就在北约迎来它50岁生日,而和平与发展又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时候,北约这个“冷战怪胎”竟然赤裸裸地在南联盟摆起了吃人的筵席!50年的腥风血雨,北约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北约又将向何处去?为了撩开其神秘面纱,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北约那50年的发展史实中,重新审视一下北约成立的过程及动因,让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吧。
极力遏制苏联美拉开冷战序幕
美对苏联遏制战略的出台,是北约组织成立的直接根源,如果没有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就不可能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5年8月6日、9日,伴随着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的巨响,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了20世纪以来最辉煌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与此同时,一个更加现实的危机——美苏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前提,因而美苏结盟也就失去了基础。
由于美国在二战期间几乎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再加上它的经济基础本来就十分雄厚,因此,二战结束后,美国很快就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并声称要领导整个世界,世界必须按照美国的意愿加以改造。但由于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由一国变成了多国,这一切又必然要阻碍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于是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由战时两大营垒——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向战后两大阵营——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转化。
1946年初,美国国务院以苏联退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为由,电示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就苏联国内外政策动向写一个分析性的报告,以此为标志,揭开了美对苏“遏制”战略形成的开端。
1946年6月22日,乔治·凯南发给美国国务院一封长达8000字的“长电报”。“长电报”从详细分析苏联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入手,谈到苏联从1917年以来几十年所处的国际环境,认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因素是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一直采取敌视态度的决定性原因。最后,凯南在“长电报”中非常明确地强调,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至于怎样“对付”,“长电报”没有明确地提出什么办法,但却提到“西方世界”要“团结、坚定和有力”。
凯南的“长电报”可谓是“及时雨”。它不仅为自上台以来就极力鼓吹推行全球称霸战略的杜鲁门总统找到了对外扩张的借口,更为杜鲁门政府在战后制定明确的对苏“遏制”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大大地加快了战后美苏从联盟走向对抗的过程。
1946年3月,英国的丘吉尔首相在美国访问时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丘吉尔呼吁:英美应大力加强合作,建立军事联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英与苏联从此决裂、分道扬镳,并吹响了“冷战”开始的号角。6个月后,一份根据杜鲁门的指示,在凯南“长电报”的基础上,经与马歇尔、艾奇逊、福莱斯托等决策人物共同商讨,由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克里弗德起草的美对苏联“遏制”政策的第一份材料正式出台。据说,这份“长篇”报告在20多年中一直属于“绝密级”文件,但美国在这期间许多对苏联的政策都可以在这份文件中提出的“政策设想”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它的核心是把同苏联的对峙提到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为此必须加强美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盟关系,并在军事上作出充分的准备。
克里弗德分析当时形势说:“我们对德国和日本的恐惧已成过去,而对苏联的疑虑则正在增长。”所以,“今天美国所面对的最严重问题,就是美国同苏联的关系问题。”美国必须要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既然不可能指望取得同苏联的合作来解决世界问题,那么美国就应当同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以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世界”。
同凯南的报告有所不同的是,克里弗德的报告突出地强调了军事上的对峙性。克里弗德认为,“苏联控制的地区愈大,美国的军事需求也就愈大。”一旦同苏联发生战争,那这场战争可能是“全面”的,其“可怕程度”将超过“历次战争”,所以,无论是在进攻性武器还是防御性武器方面,都必须“经常研制”出更先进的武器装备,而“重要之点是,美国必须准备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原子战争和细菌战争。”
在文件的末尾,克里弗德这样概括他的政策建议:“总之,只要苏联政府坚持它的现行政策,美国就应当保持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以限制苏联和把苏联的影响圈定在目前的地区内。对于一切今天不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的国家,美国都应给以慷慨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以帮助他们反对苏联的侵入。”
克里费德这份报告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他在报告中所提出的对立的军事集团的构想,联合西方同盟的构想,都是以后几年美国政府要做的。同时,它的形成,标志着战后美国动用其智囊人物成功地制定了战后的对外政策。在理论上,美国已成功地完成了与苏联从战时反法西斯的盟国关系到争夺世界势力范围对手的角色转化。也就是说,第一。从战时的以德国为重点转向和平时期以苏联为重点,从而确定把对苏联“遏制”政策放在美国外交政策的首位。第二,为了加强同苏联的对抗,美国需要把西欧各国联合在自己的周围,从而形成一种集团式的力量同苏联对峙;而西欧成为美国与苏联对峙的战略蓝图中的伙伴,已是必然趋势,剩下的便是怎样把西方国家组织在以自己为首的联盟集团里了。
筹备建立北约杜鲁门鸣锣鼓噪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英国已无力承担对希腊、土耳其的经济、军事援助,计划于3月31日之后将从希腊撤军,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
而在此之前,苏联和土耳其之间一直就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以及原俄国领土问题上存在着分端。二战结束后,美英插手土耳其问题。这是因为,美英和苏联对土耳其的争夺,将涉及到谁对黑海、爱琴海以及东地中海拥有控制权。
希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德国占领期间,受到苏联支持的希腊民族解放阵线一直在国内坚持反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二战结束后,希腊流亡政府在英军的庇护下回到希腊,不久,便开始对民族解放阵线进行镇压,希腊爆发了内战。希腊政府以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受
到外界支持为由,向西方呼吁援助,于是,英国向希腊派驻了部队。
英国、美国心里都很清楚,如果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在希腊取得胜利,希腊便会倒向苏联,而土耳其也将成为苏联的囊中之物。同样,如果土耳其投靠了苏联,那希腊的处境也将十分危险。因此,杜鲁门总统认为美国不能坐视,必须固守希腊和土耳其。
正是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当美国接到英国的请求后,杜鲁门立即决定插手希、土问题,并很快批准在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以乔治·凯南为首的专门研究对策的政策计划司,并要求它为自己准备一项向国会提交的咨文。
1947年3月12日,被后来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咨文正式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登台亮相。在这篇咨文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及土耳其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很可能扩及整个中东地区,这不仅将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消极的影响,并且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因此,他要求国会批准在1948年6月30日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选派大批的军事人员进驻希、土两国,并采用一切经济和军事手段来控制希腊和土耳其的局势。同时,杜鲁门还竭力渲染“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宣称“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创设一种条件,以便我们和其他国家将能促成一种不受强制行径支配的生活方式。”按照杜鲁门本人的解释,这篇政策声明,“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或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显然,杜鲁门主义是战后美国推行独霸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实质绝对不仅是希腊和土耳其问题,它无异于一项“遏制”苏联的全球性战略宣言,是反苏、反共的总动员令,使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攻势。
就在杜鲁门主义宣布还不到3个月,1947年6月5日,美国政府所谓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就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了。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到哈佛大学毕业生典礼上接受名誉学位,利用这个机会,他向在场的8000多名听众发表了演说,提出了美国复兴欧洲的计划,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演说虽短,总共不超过15分钟,但却概述了美国援助计划的总方针。马歇尔说,由于欧洲的经济困难,急需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美国应尽其所能地帮助它在世界上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与有保障的和平。美国的这一项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与贫穷、冒险和混乱。同时马歇尔强调,首先应该由欧洲提出联合建议,然后由美国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友好的协助和支持”。
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一个政治纲领的话,那马歇尔计划则是一个通过经济复兴方案来实现美国对西方盟国控制的更为具体的方案,其精神实质和要达到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策略上杜鲁门主义着重军事和政治对抗,而马歇尔计划则更借重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为美国用经济手段直接控制西欧各国铺平了道路,它是美国战后称霸世界计划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歇尔计划”出台后,立即在欧洲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最早作出反应的是英法两国。1947年7月3日,由英法两国牵头,邀请了所有欧洲国家于7月12日出席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荷兰、冰岛、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土耳其、奥地利、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国接受了邀请,芬兰则以“政治和地理原因”婉言谢绝,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则拒绝了邀请。这次会议一直进行到9月,最后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后来改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向美国提出160~220亿美元的援助要求。1947年12月19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了总额为170亿美元的“欧洲复兴方案”。
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方案”,完成了使“马歇尔计划”具体化的法律手续。期限订为5年。至1951年底“马歇尔计划”提前宣告结束时,美国根据这些协定共支出了125亿美元。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过程和后果看,西欧各国更加在经济上依赖于美国了,从而也促进了西欧和美国在与苏联对抗战略的接近和协调,它在加剧东西欧的分裂、使“两极”格局的“定型化”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马歇尔计划”宣布后不久,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苏联、法国、捷克、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于9月在华沙举行代表会议。决定成立“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会议于9月底发表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美国在援欧的过程中达到排斥苏联的目的,并强烈谴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侵略性,号召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奋起为维护民主、主权、独立和自决而斗争。
至此,世界已正式分成了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并逐步向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发展,这也就是托马斯·贝雷所说的,“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是通向北大西洋公约的一个重大步骤。以后的事态发展表明,美国很快便完成了战后对苏联政策的转变,并放开手脚,俨然以西方“盟主”的姿态策划、推动和筹组北大西洋公约军事集团。
(责任编辑/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