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机制如何形成

1999-02-10 08:32
财经 1999年1期
关键词:杨白劳纳什信誉

在当前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种种不重信誉的行为深深为人们所诟病,而如何建立起企业信誉,又成了业界人士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经济学来讲,关键是依靠什么制度,才能使大家更有积极性来建立好的信誉。

首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投资者。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进行欺骗,特别是在企业发行股票的时候进行欺骗;第二种选择是不欺骗。投资者也有两种选择:投资或不投资。假定企业选择欺骗,投资者选择投资,企业得到100的最大收益,而投资者损失20;如果企业不欺骗,投资者投资,企业得到60,投资者得到20;如果投资者不投资,无论企业诚实也好,欺骗也好,双方都没收益。这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结论是大家合作比不合作好。

问题在于如果博弈只进行一次,合作就不会出现。这是因为,给定投资者愿意投资的话,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欺骗! 为什么?它欺骗得到100,不欺骗得到20,所以欺骗比不欺骗好。

预期企业将选择欺骗,投资者的最优选择是什么呢? 不投资! 所以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惟一的均衡就是企业欺骗、投资者不投资! 这就是“纳什均衡”。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每个人都为自己好,追求自己的理性选择,而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困就困在有好的结果,但无法达到。

“纳什均衡”这个概念对设计制度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制度是不是有效,能不能够被执行,那就要看你这个制度是不是一个“纳什均衡”。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在设计制度时,领导人要首先想一想人们会不会自觉地遵守它。如果大家不会自觉地遵守这个制度,那么这个制度就很难存在下去。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企业会特别看重信誉呢?

关键在于博弈是否可以重复许多次地进行。比如投资人说:如果这次你没有骗我,下次你卖我还买;如果我受骗上当了,那我永远也不买了。企业怎么选择呢?如果企业选择诚实,不欺骗人的话,就能获得长期的收益。如果企业选择欺骗的话,只能获得一次性收益。正是由于考虑了未来,才重视声誉,不去欺骗。

这可以解释好多现象。比如为什么政府部门、企业、学校,老是强调站好最后一班岗,因为最后一班岗是最没有积极性站好的。个人只有对未来有信心,才会重视声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企业更重视声誉。博弈进行的时候越长,人们就越有积极性去树立好的声誉,不会欺骗。这也与信息的传递有关,假如企业骗别人多次以后才能被发现,企业就更有可能不注重声誉。

由于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管制,但政府管制也常常导致企业不注意自己的声誉。比如说,假如没有政府对利率的管理,那么银行搞得越好,信誉越高,吸收存款的成本就可以很低。但是假如政府把所有的利率都管起来了,那么银行有没有好的信誉还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所有人筹资成本都一样,银行就不会有积极性去注意自己的信誉了。

同样,由于国家作最终的担保,往往造成了银行不顾及信誉。如果国家不再给银行做担保,储户就特小心了,就要琢磨是往建行存还是往工商银行存,银行就要注重信誉了。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言而有信的,但是现在不重视信誉了。为什么呢? 这源于我们的产权制度。要想让人讲信誉,首先必须做到让他明天还存在,而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对明天的位子是没有把握的。企业家普遍感到位置不稳。今后他是不是仍然在位,主要不是取决于他干得好坏。现在存在这样的情况:企业干得越好,企业负责人越觉得职位不安全。为什么呢? 因为企业干好了,上面还有另一个人要安排,而且你干得这么顺当,困难这么少,他有可能把一个他更喜欢的人派来。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不能确定他明天还在不在这个位子上,所以他就不会重视这个信誉。原因在于政府选人的时候不是按照他干得好坏来确定他去留的。

所以说,信誉机制在我们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还很难发挥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下功夫。信誉机制存在的基础是产权。当几十年前我们把地契烧掉的时候,我们烧掉的不仅是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还有中国人的道德观。现在人们奇怪为什么“黄世仁”(债权人)害怕“杨白劳”(债务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难道我们当初闹产权改革不就是为了让“黄世仁”害怕“杨白劳”吗?我们成功了,成功得让我们现在后悔。

猜你喜欢
杨白劳纳什信誉
以质量求发展 以信誉赢市场
中国歌剧中钢琴伴奏的实践探讨
—— 以民族歌剧《白毛女》选段《杨白劳》为例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信誉如“金”
浅谈歌曲《杨白劳》的音乐分析与人物心理情感处理
江苏德盛德旺食品:信誉为翅飞五洲
爱,纳什博弈人生的真理
杨白劳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