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华
年逾古稀,仍红颜鹤发、耳聪目明的艺术家刘聪,与我忘年之交。无话不谈。此次,在谈罢文学艺术又扯到养生长寿,他话锋一转,颇为黯然地自语:“我希望能暴死。”也就是说,他宁愿某天在笔耕中暴死桌案,而不愿因病或衰弱长卧在床,苟延残喘。我很纳闷,像他这样誉满巴蜀又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如此开朗豁达又儿孙满堂的老人,即使生病或衰老长卧于床,组织上和后辈都会尽全力予以护理照顾,何以产生希望暴死的想法!希望暴死,是当今银发族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也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异常心理。
据资料。日本老人的暴死心理较为严重。在奈良县,有个很小的古刹,叫做暴死寺。这原本是个并不出名的小寺。近几年来,这个小寺的香火越烧越旺,每天来此烧香参拜者有500多人,若是寺庙规定的忌日,则会高达2 0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这种景象,连寺里的住持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来此许的是什么愿呢?
有记者调查发现,来此参拜的老人,全都是冲着暴死寺寺名而来,许下希望能暴死的心愿。在日本,虽然近年人口年龄呈老龄化趋势,但其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功能较为发达,对因病或衰老长卧于床的老人,也能获得应有的治疗和护理。为何老人们还是希望在寿终正寝之际能暴死而去呢?日本学者井上等人对此作了调查分析——
调查中发现,有93%的老人希望能暴死,而不希望长卧于床,给别人增加麻烦,为社会增加负担;其中,还有18%的老人害怕被顽症折磨所致的痛苦。这些老人对自己有可能长卧于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有一种负罪心理和恐惧心理。他们希望能暴死,为的是免去长期的病痛折磨和社会家庭的照顾。这种所谓的优死心理,实际上已较为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长寿。虽然这些老人正在采用调适情绪、均衡膳食、积极医疗和体育锻炼的多种方法,希望能健康长寿,但这种既希望能健康长寿,又希望能暴死的复杂心理,实际上早已困扰着诸多老人,使他们在说不清、道不明、弄不懂的矛盾中活着。
井上等人评述说,现代老人热衷于叩拜暴死寺,存在的希望暴死的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衰老心理。身老不足虑,心老犹可悲。心理既已衰老,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的价值也淡然无味了。但是,井上等人也承认,造成老人们希望能暴死的外在因素,是不可小觑的。现代年轻人忙于事业和情感,在家庭生活中对老人的照料,特别是精神抚慰,多有欠缺;有的老人尚在自我健康丧失、经济自立丧失、社会家庭联系丧失之前,就对前车之鉴产生绝望与恐惧,一旦演变为生存意义丧失后便希望暴死。当然,在调查问卷中也发现,有的老人表示希望能暴死的同时,又对“倘若你长卧不起,而照料者丝毫不认为是负担,热情尽职护理、并力图使你能早日康复和延年益寿”的说法颇感兴趣。在希望暴死者中,有82%的人又很乐意去适应“上述方式的生存”。虽然,他们并没有立即就推翻希望暴死的想法。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和家庭对已在病中的老人尽心护理照料与否,对那些目前尚能自立自理老人的心理,影响甚大。
据资料,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1.7亿,占世界老人总数的1/7。既将来临的银发浪潮,已开始威胁和冲击着社会和每个家庭。因而,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应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尤其是要对现已卧床不起的老人,从生活、医疗、精神上做到尽职尽责的护理。并形成一种风气,一种制度,一种法规。使那些目前尚能自立自理的老人和即将成为老人的人,能从诸多实例中获得良好心理慰藉。这样,便不会像日本老人那样热衷于朝拜暴死寺,或经常出现希望暴死的失常心理了。
当然,希望暴死心理的出现,主要还在于本人的认识偏颇。作为老人,如何调适心理,去热爱生活,去与社会和家庭和睦相处,以预防和延缓心理老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不是,像刘聪这种有学识,有经济实力,受社会敬重,与家人和睦相处,又能自立自理的老人都会冒出“我希望能暴死”的想法,那么,芸芸众生中的普通老人,其暴死心理可能会更多,所以,老人应及时摈弃暴死的负性心理。如果你在寿终正寝时真能暴死,那是一种福分;如果你因病或衰弱长卧于床,定会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尽力照料,这也是一种福分。此时此刻,重要的是去颐养天年,何苦去为未来的死而自寻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