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明 陈世瑛
近两年来,高教界对素质这个概念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对它的文字表达,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其中既有共识的一面,又有不同特点的一面。我们设想通过若干典型的描述,进行一些比较分析,以求得对大学本科生素质的内涵及其特点有进一步的、理性的认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素质定义的辨析
“三义论”者认为:“素质的含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素质概念,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狭义素质是素质的本义。狭义素质定义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中义素质概念一般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不是先天性,也不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整个主体现实性,而是主体现实性中反映未来发展可能性的部分”。“广义素质概念,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决定论”者认为:“素质可看作是个体生理和心理结构及其潜能,向着一定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要求定向开发和发展的结果。其中生理是素质存在的物质基础,心理是素质存在的形式,而社会文化乃是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它一经形成就属于个体内在的东西,并体现在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的结构和功能之中,素质是决定主体活动的功能、状态及工作质量的基本因素。””
“结构论”者认为:“所谓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先天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诸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际素质、自学素质等。”
“条件论”者则将素质具体地表述为:“素质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加以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是: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
“未定论”者认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未对‘素质下出能被多数人认同的定义。”
通过上述各论的比较,可以看到各论有着鲜明的特点,如“三义论”强调素质的多义性。“决定论”强调素质是决定主体活动的功能、状态及工作质量的基本因素。“结构论”强调它是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条件论”强调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未定论”则更认为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定义,等等。然而对其内涵的理解还是有其共同点的:一是,各论都是从广泛的意义上或倾向上来认识素质内涵的,即从广义角度描述素质内涵的。二是,素质,是一个正在发展着的概念。它从原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这样一个生理学概念,引伸到教育领域,并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精华,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内涵发展了,丰富了。当前,对素质概念的多种表述正是素质概念发展的生动写照。三是,“人的素质,包括先天遗传素质和经后天学习、训练而逐渐内化的养成素质,是一种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人的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人在质的方面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它是人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并以潜在和外显两种形式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它是构成人的本质特性的要素,是人性的核心。”总之,生理是素质存在的物质基础,心理是素质存在的形式,社会实践是素质发展的内容和动力,教育则是素质养成的主导手段。它体现了素质形成的“三个统一”,即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统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内在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四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它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即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所决定。”“所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素质也有不同的内涵,并表现在一切过程和方面”。
二、大学本科生素质的主要特点
显然大学生的素质由于养成基础的不同,主客观有较高的期望值,这个群体的素质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以下仅就本科大学生的主要素质特点进行论述。
1.高起点性
大学生的素质,一是他们接受了十一二年中小学的培养与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二是他们的身心发展已处于“青春中后期”,即将向成人过渡。其知识储备、智力发展、志趣抱负和身体发育等身心因素渐趋成熟。从而表现出思想和行为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批判性。三是大学教育乃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高层次。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锻造,要使自身基本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等等,从而显示出大学生素质的高起点性。
2.趋熟性
基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早、中期向青年晚期或成年期过渡,并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从认知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认识水平由再生性认识过程向创造性认识过程过渡,是创造性思维用其能力深入发展的时期。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高峰。二是,辩证思维的迅速成熟与完善。三是,大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各种个性心理品质正逐步成熟。这三者是大学生区别于中学生和成年人心理发展水平的独具的心理特征。
3.综合性
1995年朱开轩同志就曾指出,大学阶段……就是在走向社会以前,尽可能打下牢固的素质基础,其中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强健的身心素质。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素质构成是一个结构体系。对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有着不同的思路:一是,从教育目标出发,提出德、智、体素质结构,或德、智、体、美素质结构,或德、智、体、美、劳素质结构;二是,从某种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不同的分层素质结构和两维素质结构;三是,从问题出发,以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素质结构。不论何种思路,都反映出大学生素质构成的综合性特征。
4.自为性
自为性,是指在接受普通教育基础上已经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发展大趋势,以及客观地去掌握上述大趋势对大学生提出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素质要求,并以此为导向,充分地运用大学时代所提供的机遇,主动、积极地内化为自身的成才意识,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塑造的一种内在品性。我们都知道,学校、社会和家庭等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对大学生的成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大学这个学习阶段,更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机会。然而,这些条件毕竟都是大学生成才的外因。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基础素质,即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养成素质上,最终将决定于学生自身的自主、自立、自强、自律等以自为性为内核的自我教育,通过“智育上的自学,德育上的自治,体育上的自强”(陶行知语)等途径来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5.专业性
高等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由于学制和学科性质不同,可分为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类。文、理科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科学研究、教学和应用人才为目标,其性质属于科学教育范畴。工、农、医本科教育,它是以培养技术科学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其性质属于技术教育范畴,这两者都是专业教育。以工程本科为例,它是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工程师,毕业后,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对他们的素质要求,应该不同于科学家的素质。除了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心理品质和一定的美学修养外,突出的是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一般的了解;具有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工艺操作技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工程经济观点和环境意识,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等,其素质构成的专业性是十分鲜明的。
上述四个主要特点反映了本科大学生素质的共性。对于工程本科大学生素质的个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专业性之中。
在大学生培养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已经经历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变,当今又正在经历由重能力到重素质的转变。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准确把握他们素质的内涵及其特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才是有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