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德
跨世纪师资的选拔与培养,是目前高校学科建设和人事工作的热门话题。本文就此谈些拙见。
一、花盆与大地:培养方案宜公平
本文不谈在工作中锻炼还是读学位进修,这类问题已有定论。本文按照培养资源的分配方式,将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方式分为“花盆”方案与“大地”方案,笔者推荐采用“大地”方案。
“花盆”方案的主要特征是采取行政手段择优而加速培养。具体做法是,从青年教师中选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对他们分别提供比一般教师优越的成长条件,促其快速成材。“花盆”方案实施滚动培养的办法,即每过一定时期,将相形见绌者淘汰掉,遴选相对优秀的分子取代前者的位置。这就像养花一样,将好苗子分类栽在不同的花盆中,给盆中单独施肥、浇水,过一个给定时期,再将盆内、盆外的花苗比较,将长得好的继续培养,将长得不好的挖出来,再从苗圃中选择一些出类拔萃的个株,移进盆中加速培养。所以,将这种选拔与培养跨世纪优秀教师队伍的方案,称“花盆”方案。
“大地”方案的特征是采取政策倾斜的手段加速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具体做法是从课时酬金、科研提成、论文奖励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多劳多得的政策。这些政策面对全体教师,唯勤劳而成绩卓著者才可多获报偿。犹如大地平等赐惠植根其中的花草,唯根系发达而吸收能力强者才可多获水分和养料,故将这种培养跨世纪优秀教师队伍的方案,称为“大地”方案。
“花盆”方案的优点是培养目标明确、资助集中、培养计划性强。但是,“要想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常有之事。“花盆”方案所采用的滚动管理的办法也有两个问题:(1)将花苗从盆中挖出来,有时会伤根带枝,再栽到一片相对贫瘠的地中,换苗期将会延长,这是植物学的道理。将人从一个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的岗位上撤下来,也会伤感情,特别是对于一个上进心强的青年人。(2)受重点资助的教师和不受资助的教师两年后怎么重评?按相同的标准评吧,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例如,甲乙各有一篇论文被某国际会议录用,甲受资助出去发表了,乙不受资助未予发表,能说甲的水平比乙高?可见,重评的标准就不好定,因为参赛各方的条件并不相等。
“花盆”方案的另一个弊端是在青年和老年教师之间筑起了一道隔膜。青年教师因为某种条件当“骨干”了,受到了扶助,老年教师早已达到了相同条件的人却得不到资助,是否会产生“卸磨杀驴”的感慨!所以,怎样协调青年和老年教师的关系,也是“花盆”方案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地方案采用政策倾斜的手段,模糊了要培养的对象,但也有都是培养对象的意蕴。由于是政策导向,方案修改不涉及具体人,不会伤害人的感情。方案参数的修改虽然需要系统测算,但决策后执行易于规范化,对管理人员要求的管理水平大大降低。
“大地”方案并非平均主义,它按照学校的价值取向设了许多奖励。你善打速决战,左右逢源,每有收获,行;他喜欢板凳一坐千年冷,最后抱个大金娃娃,也可以;你少年得志,但风光几年江郎才尽,也不会不拉屎依然占茅坑;他大器晚成,窝囊一世方显庐山真面目,也不会因晚而被埋没。“大地”给各种不同层次的勤劳者提供了汲取营养的土壤。但是,不在“大地”中生根,没有吸收养分的活力,什么也不会得到。“大地”方案是宽厚的,但有一分耕耘,才会得到一分收获。
“花盆”方案先选出入,给选中者以补贴和有关的优先权,这种机制引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处理不好,还会导致不正常竞争。一些学校的试验实践表明,还会引起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矛盾。“大地”方案将一切优惠以教学课时酬金、论文补助、科研提成的形式发放,这种机制引发的是人与事的竞争,人际关系宽松,所有人都设法按照自己的条件多做事,超越自己。同志之间不存在人与人的优先权,平等色彩较强,拆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心理屏障,因而,同志间容易建立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因为这种合作的效果是合作者都受益,不会产生部分人受益的不良后果。所以,“大地”方案容易滋长团体意识、共谋大事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内部这种意识和精神的形成,还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每一个工程都综合了多种学科和技术的今天,工程技术人员是否具有团体精神,正是他事业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也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一点,在我国似乎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有位日本朋友说,每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不能打败三个日本人,说的就是我们缺乏团体精神。大学教师大都有极强的自尊心,不喜欢受人摆布,即使有些摆布对他有利也常心怀不悦。由于长期独立脑力劳动养成的习惯,他们不少人不屑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希望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大地”方案是符合高校教师的这些心理特征的。采用“大地”方案将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
二、教师成长的沃土:产学研相结合
国外的著名大学是相当重视科研的。洪堡甚至认为:“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并不是‘学,大学学生需要自己独立地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去指导并帮助学生去做‘研究工作。”洪堡教育与科研结合的思想对现代大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德国的教育模式对美国的大学也有重要影响,美国不仅名牌高校重视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好的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体制。不像我国和前苏联,一个教育系统,一个研究系统,国家级的研究项目都以任务的形式分配给专职的研究机构了。美国的科研主体在高等院校,这给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天然条件。这种结合使教育与科研互相激励,将美国的教育和科技都推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在教学与科研的权衡中,美国的高校却有偏差。由于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校获得的经费休戚相关,教学工作不受重视,部分高等学校甚至不把教学作为教师延聘、晋职的主要标准,导致有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教师把工作的重心转到了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教学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我国高校目前的主要弊端还是教育与科研和生产结合得不够,有一种单纯就教学论教学的惰性。70年代之前,我国的大学可以说都属于教学型。当时,条件好的大学虽说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高等学校没有明确将科研作为一项职能安排,因而科研的规模和条件都十分有限。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将要成为基础科学的主力军,应用科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为此,不仅国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提高高校在承担国家研究任务方面的地位,改善高校的研究条件,壮大高校的研究队伍,各类高等学校也要普遍提高教师队伍的研
究意识,甚至各校按照本校的层次,制定一定的政策,使教师不能不将自己的教学和国家的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或勇闯国际舞台,与世界一流水平一争高下;或心系某个生产难题,在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中一路攻关夺隘。学校创造一定的条件,让教师能有机会在相关的科研与生产中摸爬滚打。科研与生产的磨炼无疑将是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教师成长的沃土。
教学是学校的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培养一大批乐教、爱教、潜心从事教学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国家和学校要从宏观政策上对教师的教学实绩予以肯定,鼓励广大教师为教学工作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我国,教育一直被视为乐事。我们不要在试图改变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与科研和生产结合的惰性的同时,冷落了一些对教学与教育工作本身规律的研究作出贡献的教师的心。
三、素质教育;理工院校教师要补课
理工院校的专业教师还需要接受人文素质的教育。华中理工大学士995年对全校入学新生测验人文知识显示: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硕士生不如本科生。这一结果说明,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文知识不但没有加强,而且有所削弱。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师从哪里来?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样看来,如果不对教师进行人文知识补课,由此能否推论,教师(至少是刚上岗的教师)的人文知识不见得比学生的多?哈佛大学要求一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各写一篇短文,然后比较他们的文章。结果表明,许多学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作文水平实际上倒退了。哈佛大学进一步调查表明;大多数学自然科学的学生认为写完整的句子是浪费时间。长期以公式、短语不规范地表达思想,写作水平会因而下降。在我国,是否也有自然科学教师自身人文素质不高的情况?、因而,理工大学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对跨世纪的教师要安排上岗培训的话,我以为这是应该过的第一关。即便是主要从事研究工作的教师,也要能够将他们的研究领域恰当地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对新知识进取研究的兴趣。更不必说要求他们带研究生,通过指导研究生为国家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教师这个职业是吃开口饭的,要重视身教,更要言传,不能出色表达自己思想的人,要做个优秀的教师大概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