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男
前卫摄影或先锋摄影在中国一度是“玩摄影”的有效策略。有人说这是“文化策略”。你是否懂这种策略,差不多是鉴定你是否有高品位的“阶级标准”。它带来诸多的副效应,其丰富程度并不亚于它的主效应,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前卫摄影家或先锋摄影家的重要性。
既然前卫可以作为一种策略,这就意味着任何在时流中显著生效的“玩法”都能成为策略。策略随着需要的变化不断转换。
在“前卫策略”流行之前,“唯美策略”曾风光一时,借助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的吉言(如“有意味的形式”),中国的一些摄影人过足了宣泄情绪的瘾。摄影界的“情调唯美派”把形式因素无限夸大。但这只停留在种种说法上。相对于形式研究,他们更热衷于抒情。当“前卫策略”流行的时候,“唯美策略”的空间受到猛烈冲击。
到了九十年代,“前卫策略”自动退场。这并没有给“唯美策略”及其“情调唯美派”带来穷追猛打“落水狗”的机会。众所周知,此时“商业策略”席卷而来。操作“商业策略”的广告摄影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形式唯美派”。“形式唯美派”不像“情调唯美派”那样起劲地谈哲学,更注重丰富的制作技术,好像他们更能把握住形式因素。我实在看不出相互鄙夷的二者之间的原则分歧究竟何在。尽管斗得很凶,但骨子里应是同族。在“唯美”这个指标上是一致的。也许“形式唯美派”比“情调唯美派”做得更彻底。如果非要找差别,大概只是所谓“商业圈”与“艺术圈”的差别。
在同样操作“商业策略”的摄影人中,还有一类是婚纱影楼摄影人,据说这一派专擅“平光去皱纹摄影法”,美化的效果尤为显著。为简便起见,我们可称之为“平光去皱派”。“平光去皱派”既被高雅的“情调唯美派”所不齿,也被同样操作“商业策略”的“形式唯美派”(广告摄影人)所鄙视。不仅如此,“平光去皱法”也经常被高雅的“情调唯美派”当作抨击“商业策略”的明显把柄,重创了他们的对手。“平光去皱法”连累了广告摄影人,这实在有点冤枉。
“唯美策略”因其高雅控制着一定的局势;“商业策略”因其实惠而操纵着一定的市场。“平光去皱派”在唯美这个理念上与“情调唯美派”和“形式唯美派”并无本质差别,但它确实稀里糊涂地成了以上两派的“公敌”。撇开“平光去皱法”的艺术不说,仔细算来,他们还是有差别的。“平光去皱派”一方面在摄影界的综合地位远不及“情调唯美派”,另一方面在金钱上也不比“形式唯美派”赚得多。
不能忽略,中国摄影界一直存在着纪实传统,老一代是“主题纪实派”,新一代是“新主题纪实派”。老一代的政治主题纪实,曾辉煌了相当长的时间,地位似乎不可动摇,大师林立。他们的摄影作品一直被视为经典。“主题纪实派”所纪录的历史片断重合了经典政治史;“主题纪实派”的作品也构成了经典摄影史;“主题纪实派”当中的摄影家也成了历史老人,总之,他们是由一种模式写成的历史的一部分。“情调唯美派”批评“主题纪实派”的政治化眼光,但无法改变以上所提及的历史存在。
“新主题纪实派”仍是当代摄影的一支劲旅。所谓新主题,就是观念主题,已不是单纯的政治主题。“新主题纪实派”与老一代的“主题纪实派”之间并无门派继承关系。只不过他们在“纪实”这个向度上是一致的。“新主题纪实派”喜欢用纯个人的观念创作专题摄影,他们很会用镜头来讲述我们生活中的主题性故事。主观抒情与客观写实相交织,有些故事则是很畸形的,有些是关于边缘人的。
和美术界的情形有相通之处:许多摄影家或摄影人经常把自己看成哲学家或艺术家,有天生的道德优越感。不过,今天已经有人把自己看成商人和技术工人,摄影是谋生的工作,不再是夸夸其谈的艺术。一种赤裸裸的态度摆在那里,这也许是一种进展。但还没有人把自己当作一个用镜头来思考的普通的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用这种方式去记录历史、社会和人生,去逼近摄影的纪实功能。长期关注一个立体的乡村与城镇,梳理繁复的人际网络,找到思想存在与互动的物化表征,并时时从我们习常的生活节奏中发现未来因素与提示……如果有人这样实施操作,一个“文化纪实派”也就诞生了。“文化纪实”不是一种暂时的策略,也不是讨巧的指标,而是一种平凡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