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步尘
剑术在武术器械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古代以剑术成名的却是一个不让须眉的巾帼,她就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技击家越女。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在励精图治、准备伐吴的时候,范蠡给他引荐了一个精于剑术的奇女子。勾践与她交谈后,觉得果然不凡,马上以“越女”之号赐之,并任命她为军队的“武术总教官”,当时无人能敌越女之剑。据史书记载,越女当时从动静、虚实、攻守、快慢、内外、顺逆、呼吸等方面,将剑术及“手战之道”的理论讲得极为透彻。因此,越女不仅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剑术家,而且还是我国最早的剑术理论家。
东汉末年,关西妇女普遍喜爱武术活动,并从军参战。《后汉书》中的郑太就曾经说过j这些妇女“载戟操矛,挟弓负矢,况其悍夫”。在后来的农民大起义中,东海地区还有个姓占的妇女被推举为将军。
巾帼中擅长骑射的,当推魏朝的李雍容。《魏书〈李安世传〉》:“李波……妹雍容善骑射,时人为之歌曰:‘李波小妹字雍容。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穿上紧身衣裙,盘马弯弓,有射必中的神采英姿,受到后世诗人的吟颂。清初的吴伟业有诗云:“羊侃侍儿能走马,李波小妹解弯弓。”(羊侃是晋初功臣,侍儿指家中的仆婢)。
隋末李渊的三女平阳公主率领着一支七万多人的娘子军,转战于山西、河南,后与李世民会师渭北,在唐的统一战争中建立了不小的功勋。盛唐时期,虽天下太平,但习武之风不衰,文人学士也习剑术和走马骑射,游侠之风也很盛行。歌姬舞伎。也采用武术动作为舞姿,其中最著名的有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大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还描述了公孙大娘惊心动魄、天旋地转的舞剑情状。被誉为“草圣”的书法大家张旭,从观赏其剑舞中获得了很大的启示,从此书法大进。
唐以后民间习武的风气逐渐衰落,但妇女习武仍大有人在。南宋宁宗时的杨四娘子,其枪法在当时“名噪天下”。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全(时人称他为李铁枪)率师归附她,并和四娘子结为夫妇,他们统率的万余义军曾几次把南宋的讨伐队伍和入侵的金兵打得大败。杨四娘子练就的杨家枪,为后世所推重和传习,其中“梨花摆头”的名称,据明代武术家程冲斗说,就是杨四娘子的枪法之一。杨家枪的流传,足见杨四娘子枪法的高明,正如她自己所说:“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明代武术活动又盛极一时,妇女习武的又一天天多了。明末,倭寇侵犯东南海疆,四川石砥有一名瓦氏女将,善使双刀,她率数千士卒增援闽、浙,瓦氏挥舞双刀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东南人民为表彰她的功绩,把她和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并列。晚清的19岁女英雄冯婉贞,武艺高强,在北京附近的谢庄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战斗中,更是威名远扬,令敌丧胆,表现了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历史上可查考的古代习武的巾帼,远不止这些。至于像后魏的花木兰,唐代的红线女、聂隐娘等一类的传奇式人物,更是不胜枚举。她们冲破了社会的束缚,世俗的偏见,以及生理、体力等因素的限制,在中华民族保家、卫国以及农民起义等斗争史上,写下了动人的一页又一页。
(责任编辑/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