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扌为)
企业兼并早已有之。在上世纪和本世纪的大部分年份里,西方国家发生过无数次的企业兼并。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企业兼并如火如荼,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其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世界经济影响之深远,超过经济发展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1996年,全球企业兼并案达22729起,交易金额为1.14万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而1997年世界企业兼并有增无减,全年兼并案为21000起,比上一年下降8%,但大宗兼并交易案剧增,交易额达1.4万亿美元,比1996年增加22.8%。这种合并浪潮几乎冲击到了所有行业,显示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波音与麦道携手:三足鼎立变为两霸相争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宣布收购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使世界航空制造业由原来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三家共同垄断的局面,变为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之间进行超级竞争的现实。特别是对于欧洲空中客车来说,新的波音公司将对其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在资源、资金、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此外,波音和麦道都生产军用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军品生产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加速民用产品的更新换代。另外,新波音公司的资产总额达500亿美元,员工总数达20万人。1997年,新波音公司的总收入达到了480亿美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
波音公司兼并麦道,最终体现的是美国政府的意图。据估计,在今后的20年内,世界民用客机(100座以上)的需求量为13500架,交易总额将达到一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作为波音公司后台的美国政府岂能不为之心动?于是便导演了这起震惊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兼并事件。因为根据美国的有关法律,如此大规模的合并必须经过美国反垄断当局的批准。关于兼并的允许范围,法律中明确规定,两家公司合并以后市场份额的平方之和大于1800。公平交易部的反垄断处或联邦贸易委员会就有权立案调查。照此规定计算,波音所占的市场份额为60%,仅其一家的平方就是法律条文规定的两倍,麦道所占的市场份额为15%,两家市场份额平方之和为3825,是立案调查标准的两倍多,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政府的批准。
波音兼并麦道,是美国军工企业的一系列重大重组活动之一,自1992年起,美国国防部对军工企业兼并给予鼓励和支持,20余家大型军工企业在4年多的时间里合并为仅存的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瑞斯恩三家。这一案例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在后台对兼并活动的支持和参与。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兼并活动是服从和体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收购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政府的支持。当然,从具体操作来看,合并还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的。这次合并的结果,从表面来看是美国与欧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妥协,完成了对世界飞机制造业市场的瓜分。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说,波音兼并麦道是美国争当世界飞机制造业霸主的重要步骤,其最终战略目标是挤掉空中客车的市场份额,独霸全球飞机市场。
奔驰“迎娶”克莱斯勒:“天堂里的婚姻”
1998年5月6日,伦敦多尔切斯特饭店。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董事长施伦普和私交甚密的美国著名的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伊顿,专程从法兰克福飞到这里。深夜,他们签署了两公司合并协议,宣告在过去4个月秘密策划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合并成功。合并后的戴勒姆——克莱斯勒,以其42万员工和2300多亿马克的年销售额坐上世界汽车工业的第三把交椅。对于这起汽车史上最大的合并案,奔驰公司的董事长施伦普喜不自禁,称这次合并是“天堂里的婚姻”。
双方之所以对这起兼并格外满意,是因为两家既门当户对,又相互急需。
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去年营业额达到1240亿马克。克莱斯勒在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去年创下了它历史上最好的业绩,营业额达611亿美元。同是世界汽车工业中的佼佼者,自然互相欣赏。
更主要是因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道,1996年全球各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达6800万辆,但市场需求有限,各厂商的实际总产量只有5000万辆,相当于总生产能力的73%左右。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将达8000万辆,而那时的汽车总需求可能只有6000万辆左右。
为了挤占市场份额,奔驰和克莱斯勒选择了合并来巩固、增强自身实力。他们认为新公司将成为“最新型和最赚钱”的公司。因为两家的产品和市场正好互为补充。奔驰主要生产高档小汽车,克莱斯勒则侧重于越野车和面包车,制造的小汽车主要是普通车型的。在重型车方面,奔驰生产的主打车型“斯太尔”和“运输大王”也是克莱斯勒所没有的。在市场占有上,奔驰公司在德国市场的占有率为20%,在西欧为13%,在美国非常少。而克莱斯勒恰恰相反,它90%以上的汽车销往美国各地,在西欧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0%。新的公司将取长补短,在欧洲和北美大展宏图,而且还将开发亚洲和南美的新兴市场。而且,扩大规模将节省大量的开支。据估计,第一年里总共会节省至少14亿美元,在三年到五年内将节省30亿美元。
这项合并引起了各国大汽车生产商的关注。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丰田公司总经理奥田硕说,丰田公司将不得不作出反应,以迎接“紧迫的挑战”。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通用和福特公司也不会无动于衷。它们想方设法巩固自己在原有市场上的存在,因此将向其他较小的汽车厂家发动更加激烈的收购攻势。
跨国兼并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戴勒姆——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适用的法律、经营模式、运营机制、税收制度等问题上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在戴勒姆——奔驰公司内,职员可以通过共决制来参与决定企业的重大事情,而克莱斯勒的董事会是戴勒姆——奔驰公司所没有的。企业结构的差异在谈判期间已经得到一定解决,但双方要真正协调融合,还有待磨合。
齐鲁石化“冲击波”:国有企业发展新模式
1997年11月30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了齐鲁石化公司兼并淄博化学纤维总厂(简称化纤厂)和淄博石油化工厂(简称石化厂)的协议书签字仪式。这起涉及到巨额资产和债务,通过承担债务方式完成的收购行为,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宗企业兼并案。
齐鲁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属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公司现有总资产179亿元,1994年到1996年,公司的销售收入从81.6亿元增加到146.9亿元,增长了80%,资产负债率由62.8%下降到39.5%。
化纤厂隶属于淄博市,主要生产腈纶纤维和毛条,是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1993年建成并开始试生产,至被兼并前一直未竣工验收。石化厂也隶属于淄博市,其2.5万吨丙烯腈项目是地方重点建设项目,1992年开始试生产,至被兼并前也一直未竣工验收。
齐鲁石化公司兼并淄博两厂的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半。早在1995年4月19日,淄博市政府便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报告,提出了将化纤厂和石化厂全部划归齐鲁石化公司的建议,并立即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经过充分的准备后,1996年9月,由兼并工作组对这两个厂的财务进行了审计,摸清了两厂的基本情况;1997年7月31日,中石化总公司向国家经贸委报送了“关于采用兼并与股票上市相结合的方法加快齐鲁石化公司兼并淄博两厂的报告”,并很快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加快了兼并工作的步伐:9月24日起开始进行兼并交接工作,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使签署兼并协议书的条件基本具备。
这次兼并不仅为齐鲁石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更重要的是,为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实现资产重组,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韩春萌)